当前位置:三九宝宝网 → 宝宝成长 → 成语寓言 → 正文

战国时期的成语故事

更新:05-28 整理:39baobao.com
字体:

[出自战国策的成语及解释]一尘不染——圣人具有三者之德,而无一尘之累。大庭广众——以敞大众。两败俱伤——今两虎争人而斗,小者必死,大者必伤。南辕北辙——犹至楚而北行也。亡羊补牢——亡羊而补牢,未...+阅读

展开全部一鸣惊人 战国时代,齐国有一个名叫淳于髡的人。他的口才很好,也很会说话。他常常用一些有 趣的隐语,来规劝君主,使君王不但不生气,而且乐于接受。 当时齐国的威王,本来是一个很有才智的君主,但是,在他即位以后,却沈迷于酒色, 不管国家大事,每日只知饮酒作乐,而把宜切正事都交给大臣去办理,自己则不闻不问。因 此,政治不上轨道,官吏们贪污失职,再加上各国的诸侯也都趁机来侵犯,使得齐国濒临灭 亡的边缘。 虽然,齐国的一些爱国之人都很担心,但是,却都因为畏惧齐王,所以没有人赶出来劝 谏。 其实齐威王室一个很聪明的人他很喜欢说些隐语,来表现自己的智慧,虽然他不喜欢听 别人的劝告,但如果劝告得法的话,他还是会接受的。

淳于髡知道这点后,便想了一个计 策,准备找个机会来劝告齐威王。 有一天,淳于髡见到了齐威王,就对他说:“大王,为陈有一个谜语想请您猜一猜:其 国有汁大鸟,住在大王的宫廷中,已经整整三年了,可是他既不振翅飞翔,也不发生名叫, 只是毫无目的的蜷夫着,大王您猜,这是一只什么鸟呢?” 齐威王本是一个聪明人,亦听就知道淳于髡是在讽刺自己,向那只大鸟一样,身为一国 之尊,却毫无作为,只知道享乐。而他时再也不是一个昏庸的君王,于是沈吟了一会儿之后 便毅然的决定要改过,振作起来,做一番轰轰烈烈的是,因此他对淳于髡说: “嗯,这一只大鸟,你不知道,它不飞则已,亦非就会冲到天上去,它不鸣则已,一鸣 就会惊动众人,你慢慢等着瞧吧!” 从此齐威王不在沈迷于饮酒作乐,而开始整顿国正。

首先他召见全国的官吏,尽忠负责 的,就给予奖励;而那些腐败无能的,则加以惩罚。结果全国上下,很快就振作起来,到处 充满蓬勃的朝气。 另一方面他也着手整顿军事,强大武力,奠定国家的威望。各国诸侯听到这个消息以后 都很震惊,不但不敢再来侵犯,甚至还把原先侵占的土地,都归还给齐国。 齐威王的这一番作为,真可谓是“一鸣惊人”呀! 所以后来的人便把“一鸣惊人”这句成语用来比喻一个人如有不平凡的才能,只要他能 好好的运用,一旦发挥出来,往往有惊人的作为。 狐假虎威 战国时代,当楚国最强盛的时候,楚宣王曾为了当时北方各国,都惧怕他的手下大将昭 奚恤,而感到奇怪。因此他便问朝中大臣,这究竟是为什么。 当时,有一位名叫江乙的大臣,便向他叙述了下面这段故事: “从前在某个山洞中有一只老虎,因为肚子饿了,便跑到外面寻觅食物。

当他走到一片 茂密的森林时,忽然看到前面有只狐狸正在散步。他觉得这正是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于 是,便一跃身扑过去,毫不费力的将他擒过来。 可是当它张开嘴巴,正准备把那只狐狸吃进肚子里的时候,狡黠的狐狸突然说话了: ‘哼!你不要以为自己是百兽之王,便敢将我吞食掉;你要知道,天地已经命令我为王中之 王,无论谁吃了我,都将遭到天地极严厉的制裁与惩罚。’老虎听了狐狸的话,半信半疑, 可是,当它斜过头去,看到狐狸那副傲慢镇定的样子,心里不觉一惊。原先那股嚣张的气焰 和盛气凌人的态势,竟不知何时已经消失了大半。虽然如此,他心中仍然在想:我因为是百 兽之王,所以天底下任何野兽见了我都会害怕。而他,竟然是奉天帝之命来统治我们的! 这时,狐狸见老虎迟疑着不敢吃它,知道他对自己的那一番说词已经有几分相信了,于 是便更加神气十足的挺起胸膛,然后指着老虎的鼻子说:‘怎么,难道你不相信我说的话 吗?那么你现在就跟我来,走在我后面,看看所有野兽见了我,是不是都吓的魂不附体,抱 头鼠窜。

’老虎觉得这个主意不错,便照着去做了。 于是,狐狸就大模大样的在前面开路,而老虎则小心翼翼的在后面跟着。他们走没多 久,就隐约看见森林的深处,有许多小动物正在那儿争相觅食,但是当它们发现走在狐狸后 面的老虎时,不禁大惊失色,狂奔四散。 这时,狐狸很得意的掉过头去看看老虎。老虎目睹这种情形,不禁也有一些心惊胆战, 但他并不知到野兽怕的是自己,而以为他们真是怕狐狸呢! 狡狐之计是得逞了,可是他的威势完全是因为假借老虎,才能平着一时有利的形势去威 胁群兽而那可怜的老虎被人愚弄了,自己还不自知呢! 因此,北方人民之所以畏惧昭奚恤,完全是因为大王的兵全掌握在他的手里,那也就是 说,他们畏惧的其实是大王的权势呀!” 从上面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知道,凡是藉着权威的势力欺压别人,或藉着职务上的权力 作威作福的,都可以用“狐假虎威”来形容。

上下其手 春秋楚襄王二十六年。楚国出兵侵略郑国。以当时楚国那么强大,弱小的郑国,实在没 有能力抵抗的,结果,郑国遭遇到战败的厄运,连郑王颉也被楚将穿封戌俘虏了。战事结束 后,楚军中有楚王弟公子围,想冒认俘获郑颉的功劳,说郑王颉是由他俘获的,于是穿封戌 和公子围二人便发生争执,彼此都不肯让步,一时没有办法解决得来。后来,他们便请伯犁 作公正人,判定这是谁的功劳。 伯州犁的解纷办法本是很公正的,他主张要知道这是谁的功劳,最好是被俘的郑 王。于是命人带了郑王颉来,伯州犁便向他说明原委,接着手伸...

春秋计谋故事。例如二桃杀三士之类的

如果你能看懂《东周列国志》,你可以买一本看一看,看完之后你会发现,《三国演义》弱爆了!二桃杀三士,鲁相晏婴(晏子使楚中的晏子)给鲁国国君出的计谋,但我不觉得他仅仅是一个计谋,从侧面看,也表现了当时华夏子孙的气节!三位大将,因分配不均,不愿受辱,不想贪功,不求苟活,而相继自杀的故事,试问,当今社会,这样的人,有吗?这也是为何一个小小的日本,竟然让我们用了八年时间才彻底赶出去的原因!不食嗟来之食:相信你也听说过,一个乞讨的人,面对施主“喂狗”似的行为,宁可饿死,也不去吃,这是何等的气节?刎颈之交:虽出自廉颇蔺相如列传,但我更喜欢用另一个故事来解释!吴王夫差,因听信奸臣所言,赐死伍子胥,子胥死前交代门客,将其头颅挂于东门之上,他要看着吴国灭亡!后越国攻入吴国,夫差无处逃身,此时悔不听子胥之言不行子胥之策,死后无颜面见子胥,故蒙面自刎!以下是出自东周列国志中的成语,其含义和故事,你自己去吧,不再一一解释!出自东周列国志的成语围魏救赵千金买笑先发制人大义灭亲行不义必自毙管鲍之交生死之交一鼓作气衣裳之会奉天子以令诸侯老马识途孤掌难鸣庆父不死鲁难未已 假途灭虢唇亡齿寒欲加之罪何患无辞贪天之功据为己有济河焚舟退避三舍秦晋之好相敬如宾厉兵秣马乘龙佳婿一鸣惊人董狐直笔问鼎中原恩威并济先声夺人百步穿杨蹊田夺牛城下之盟结草衔环坐观成败朝秦暮楚逐鹿中原以逸待劳三军之法病入膏肓骑虎难下马首是瞻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上下其手...

本文地址:https://www.39baobao.com/show/13_53949.html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

以下为关联文档:

春秋战国时期的成语典故【割臂之盟】:割臂:刺破胳臂。盟:盟约,盟誓。原指春秋战国时鲁庄公与孟任割破胳臂,订下婚约。后泛指用割破手臂立誓宁约(指男女秘订婚约)【郢书燕说】:郢:春秋战国时楚国的都城;书:信;燕...

战国策里的成语有哪些出自《战国策》的成语:安步当车、安然无恙、安如泰山、百步穿杨、百发百中 卑词重币、伯乐一顾、不可同日而语、不谋而合、不遗余力、侧目而视、 长驱直入、尺寸之功、弹丸之...

古代谚语文学故事类春秋战国时期的急求孔子周游列国,曾因兵荒马乱,旅途困顿,三餐以野菜果腹,大家已七日没吃下一粒米饭。 一天,颜回好不容易要到了一些白米煮饭,饭快煮熟时,孔子看到颜回掀起锅盖,抓些白饭往嘴里塞,孔子当...

战国时期中改革分朝中的改革家有哪些魏国李悝变法。变法者李悝,在魏文侯时期变法,也就是三家分晋不久的事情,变法很成功,使魏国成为战国初期最强大。但是后来魏国攻赵、攻韩,齐国两度插手风别再桂陵、马陵大败魏军,魏...

历史上春秋战国时期的四大改革家都是谁1.管仲制定了一系列富国强兵的方针策略,被齐恒公任为上卿,尊称“仲父”。执政四十年,因势制宜,分设各级官吏,选拔士子,赏勤罚惰,征赋税,统一铸造、管理钱币,制定捕鱼、煮盐之法;对外采...

读历史学成语战国因势利导故事一、战国 完璧归赵(蔺相如):本指蔺相如将和氏璧完好地自秦送回赵国。后比喻把原物完好地归还本人。 围魏救赵(孙膑):原指战国时齐军用围攻魏国的方法,迫使魏国撤回攻赵部队而使赵国...

请分别写出商朝春秋战国汉朝及南朝4个历史时期的数学成就【参考答案】 1、商朝时期: 商代中期,在甲骨文中已产生一套十进制数字和记数法,其中最大的数字为三万;与此同时,殷人用十个天干和十二个地支组成甲子、乙丑、丙寅、丁卯等60个名...

五个战国故事题目其中一个写大概内容或者战国七雄急!五个战国故事题目其中一个写大概内容或者战国七雄急!写一个150字的成语寓言故事:1:荆轲刺秦王 2:老牛舐犊 3:鸡鸣狗盗 4:鸡口年后 5:齐楦晋文之事 6:豫让刺赵襄 7:要离刺庆忌 8:西周放...

求有关战国四君子故事的图片求有关战国四君子故事的图片,谁有关于帮助别人的故事:有关战国四君子故事的图片: 信陵君窃符救赵 厚厚重重的历史长卷,五千多年的漫漫长路,史册上铭刻下了许许多多忠臣志士的英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