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三九宝宝网 → 宝宝成长 → 经典故事 → 正文

孟尝君的品德是什么

更新:03-22 整理:39baobao.com
字体:

[33 孟尝君的门客]秦昭襄王为了拆散齐楚联盟,他使用两种手段。对楚国他用的是硬手段,对齐国他用的是软手段。他听说齐国最有势力的大臣是孟尝君,就邀请孟尝君上咸阳来,说是要拜他为丞相。 孟尝君...+阅读

孟尝君以“好客养士”、“好善乐施”而名闻天下。孟尝君善于用人,广招贤士,门下“客无所择”,“诸侯宾客及亡人有罪者”,皆善遇之。为了最大限度的招揽人才,不惜“舍业厚遇之”,因而“倾天下之士”,门下食客达三千余人,人才济济。孟尝君对门下食客及其家庭体贴入微,每每“问亲戚居处”,而后“使存问,献遗其亲戚”(《史记·孟尝君列传》)。为了礼贤下士,孟尝君与门下食客吃一样的饭食。一次,一位食客因为误以为孟尝君吃的饭比他们的好,羞惭难当,以自刎向孟尝君谢罪。孟尝君因而更得人心,“士以此多归孟尝君”,人人都把孟尝君当作“亲己”。孟尝君对食客的厚遇,不仅解除了门客们的后顾之忧,更让他们感恩、感动至极,因而在关键时刻往往能够挺身而出,拼死报效孟尝君。

这些人是孟尝君最为宝贵的财富,不仅在危急时刻救他性命;而且他们倾心为孟尝君出谋划策,更是孟尝君得以活跃于战国时期政治舞台的重要倚仗。其中最有名的是冯谖的故事,冯谖以怪人面目出现,孟尝君三番五次满足他却不嫌弃他。在后来的薛国买义、狡兔三窟、出使秦国等系列事件中,冯谖为孟尝君立下汗马功劳,这不能不说与孟尝君平时的善于待人,广交朋友有密切关系。

战国时期的士的故事

第一,礼贤下士。魏文侯是礼贤下士的典范。《吕氏春秋·期贤》载:"魏文侯过段干木之闾而轼之,其仆曰:'君胡为轼?'曰:'此非段干木之闾欤?段干木盖贤者也,吾安敢不轼?且吾闻段干木未尝肯以己易寡人也,吾安敢骄之?段干木光乎德,寡人光乎地;段干木富乎义,寡人富乎财。'其仆曰:'然则君何不相之?'于是君请相之,段干木不肯受。"魏文侯在这里提出了如何处理权势、财富与道德、知识之间的关系问题。魏文侯不但不恃权、恃富鄙视一个穷知识分子,相反,路过段干木的家门都要扶轼,施以注目礼。这一举动在整个魏国引起了强烈的反响。还有些君主为了获得智谋,对士人免去君臣之礼而行宾主之礼。如秦王对范睢,"敬执宾主之礼" 。邹衍"适梁,惠王效迎,执宾主之礼" 。魏公子平原君无忌屈身拜请侯赢、毛公、薛公是人所熟知的礼贤下士的典型。虽然当时能得到免去君臣礼待遇的只有少数有名望的士人,但这种行动却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

第二,以师相待。有些君主拜名士为师,屈执弟子之礼。如"魏文侯师子夏、田子方" 。齐宣王拜颜鉫为师 。孟子说:"将大有为之君,必有所不召之臣;欲有谋焉,则就之。" 在谋略、道德面前,君臣的关系降到次要地位,君主应该到臣子门上讨教。《孟子·万章下》记载一段鲁缪公与子思的故事。"缪公亟见于子思,曰:'古千乘之国以友士,何如?'子思不悦,曰:'古之人有言曰,事之云乎,岂曰友之云乎?'子思之不悦也,岂不曰,'以位,则子,君也;我,臣也;何敢与君友也?以德,则子事我者也,奚可以与我友?"这里也是讲,以权势论,士人与君主为君臣关系;以德行而论,君主应以士为师。鲁缪公与士人交朋友,在孟子看来是属于对士人不尊重的一种表现。《吕氏春秋·劝学》讲:"圣人之所在,则天下理焉。在右则右重,在左则左重,是故古之圣王,未有不尊师者也。"君主尊士为师的举动和以士为师的理论,反映了一部分士的社会地位是很高的。

第三,平等以待。齐孟尝君是一位典型人物,《史记·孟尝君列传》载:"食客数千人,无贵贱一与文等。"有一次,"孟尝君曾待客夜食,有一人蔽火光。客怒,以饭不等,辍食辞去。孟尝君起,自持其饭比之。客惭,自刭。士以此多归孟尝君。孟尝君客无所择,皆善遇之。人人各自以为孟尝君亲己"。《战国策·齐策四》载:孟尝君好士,"饮食、衣服与之共"。

由于社会上形成了尊士之风,一些士常常高傲自处,甚至不把君主放在眼里。颜 鉫在论述这一问题时,其中心论点是:朝代的更替和国家的兴衰取决于政策、谋略之得失,而政策、谋略主要出于士。由此而得出士贵于君的结论。这一论点使齐宣王折服。在这种气氛下,有些名士凭借其知识、道德敢于藐视君主。孟子公开批评魏惠王:"不仁哉,梁惠王也。" 孟子还宣传:"古之贤王好善而忘势。古之贤士何独不然?乐其道而忘人之势。" 齐高士王斗见齐宣王时公然声称:"斗趋见王为好势,王趋见斗为好士。"宣王为了获得好士之名,"因趋而迎之于门" 。

为了把智能人物吸引到自己周围,君主和权贵开展了争取士人的活动。争士的方式很多,要之,不外官、爵、禄、奖、养。

官、爵、禄在一般情况下是三位一体的。墨子把问题说得十分清楚:"必且富贵之、敬之,誉之,然后国之良士,亦将可得而众也。"又说:"高予之爵,重予之禄,任之以事,断予之令。""爵位不高,则民弗敬;蓄禄不厚,则民不信;政令不断,则民不畏。"授予爵位、蓄禄、政令是招纳贤士的"三本" 。孟子也说:"尊贤使能,俊杰在位,则天下之士皆悦,而愿立于其朝矣。" 《荀子·王制》中反复讲:"好士"的基本手段是"富士"。齐国设稷下学宫,招纳天下之士,给予优厚的待遇。齐宣王对七十多位有名之士"皆赐列第,为上大夫",为"开第康庄之衢,高门大屋,尊宠之。览天下诸侯宾客" 。孟子也很阔气,"后车数十乘,从者数百人"。齐宣王还曾许孟子如下条件:"我欲中国而授孟子室,养弟子以万钟" 。燕昭王为了招纳天下之士,"卑身厚币以招贤者……乐毅自魏往,邹衍自齐往,剧辛自赵往,士争趋燕" 。《管子·山权数》提出对士人要给予褒奖,如奖给田宅,"树表置高"(如同后世立牌坊之类)。

春秋战国的历史故事

齐国的大将田忌,很喜欢赛马,有一回,他和齐威王约定,要进行一场比赛。 他们商量好,把各自的马分成上,中,下三等。比赛的时候,要上马对上马,中马对中 马,下马对下马。由于齐威王每个等级的马都比田忌的马强得多,所以比赛了几次,田忌都 失败了。 田忌觉得很扫兴,比赛还没有结束,就垂头丧气地离开赛马场,这时,田忌抬头一看, 人群中有个人,原来是自己的好朋友孙膑。孙膑招呼田忌过来,拍着他的肩膀说: “我刚才看了赛马,威王的马比你的马快不了多少呀。” 孙膑还没有说完,田忌瞪了他一眼: “想不到你也来挖苦我!” 孙膑说:“我不是挖苦你,我是说你再同他赛一次,我有办法准能让你赢了他。” 田忌疑惑地看着孙膑: “你是说另换一匹马来?” 孙膑摇摇头说: “连一匹马也不需要更换。

” 田忌毫无信心地说: “那还不是照样得输!”孙膑胸有成竹地说: “你就按照我的安排办事吧。” 齐威王屡战屡胜,正在得意洋洋地夸耀自己马匹的时候,看见田忌陪着孙膑迎面走来, 便站起来讥讽地说: “怎么,莫非你还不服气?” 田忌说:“当然不服气,咱们再赛一次!”说着,“哗啦”一声,把一大堆银钱倒在桌 子上,作为他下的赌钱。 齐威王一看,心里暗暗好笑,于是吩咐手下,把前几次赢得的银钱全部抬来,另外又加 了一千两黄金,也放在桌子上。齐威王轻蔑地说: “那就开始吧!” 一声锣响,比赛开始了。 孙膑先以下等马对齐威王的上等马,第一局输了。齐威王站起来说: “想不到赫赫有名的孙膑先生,竟然想出这样拙劣的对策。” 孙膑不去理他。

接着进行第二场比赛。孙膑拿上等马对齐威王的中等马,获胜了一局。 齐威王有点心慌意乱了。 第三局比赛,孙膑拿中等马对齐威王的下等马,又战胜了一局。这下,齐威王目瞪口呆 了。 比赛的结果是三局两胜,当然是田忌赢了齐威王。 还是同样的马匹,由于调换一下比赛的出场顺序,就得到转败为胜的结果。 春秋时期,晋国想吞并邻近的两个小国:虞和虢。这两个国家之间关系不错。 晋如袭虞,虢会出兵救援;晋若攻虢,虞也会出兵相助。大臣荀息向晋献公献上一计。他说,要想攻占这两个国家,必须要离间他们,使他们互不支持。虞国的国君 贪得无厌,我们正可以投其所好。他建立晋献公拿出心爱的两件宝物,屈产良马和垂棘之壁,送给虞公。献公哪里舍得?荀息说:大王放心,只不过让他暂时保管罢 了,等灭了虞国,一切不都又回到你的手中了吧?献公依计而行。

虞公得到良马美壁,高兴得嘴都合不扰。 晋国故意在晋、虢边境制造事端,找到了伐虢的借口。晋国要求虞国借道让晋国伐虢,虞公得到了晋国的好处,只得答应。虞国大臣宫子奇再三劝说虞公,这件 事办不得的。虞虢两国,唇齿相依,虢国一亡,唇亡齿寒,晋国是不会放过虞国的,虞公却说,交一个弱朋友去得罪一个强有力的朋友,那才是傻瓜哩! 晋大军通过虞国道路,攻打虢国,很快就取得了胜利。班师回国时,把劫夺的财产分了许多送给虞公。虞公更是大喜过望。晋军大将里克,这时装病,称不能带 兵回国,暂时把部队驻扎在虞国京城附近。虞公毫不怀疑。几天之后,晋献公亲率大军前去,虞公出城相迎。献公约虞公前去打猎。不一会儿,只见京城中起火,虞 公赶到城外时,京城已被晋军里应外合强占了。

就这样,晋国又轻而易举地灭了虞 对处在夹缝中的小国,只用甜言蜜语是不会取得它的信任的,一方往往以“保护”为名,迅速进军,控制其局势,使其丧失自主权。再 乘机突然袭击,就可轻而易举地取得胜利。 围魏救赵 』 见于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战国时,魏将庞涓率军围攻赵国都城邯郸。赵求救于齐,齐王命田忌、孙膑率军往救。孙膑魏军主力在赵国,内部空虚,就带兵攻打魏国都城大梁,因而,魏军不得不从邯郸撤军,回救本国,路经桂陵要隘,又遭齐兵截击,几乎全军覆没。这个典故是指采用包抄敌人的后方来迫使它撤兵的战术。 公元前354年,魏国军队围赵国都城邯郸,双方战守年余,赵衰魏疲。这时,齐国应赵国的求救,派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率兵八万救赵。

攻击方向选在哪里?起初,田忌准备直趋邯郸。孙膑认为,要解开纷乱的丝线,不能用手强拉硬扯,要排解别人打架,不能直接参与去打。派兵解围,要避实就虚,击中要害。他向田忌建议说,现在魏国精锐部队都集中在赵国,内部空虚,我们如带兵向魏国折都城大梁猛插进去,占据它的交通要道,袭击它空虚的地方,它必然放下赵国回师自救,齐军乘其疲惫,在预先选好的作战地区桂陵迎敌于归途,魏军大败,赵国之围遂解。孙膑用围攻魏国的办法来解救赵国的危困,这在我国历史上是一个很有名折战例,被后来的军事家们列为 叁十六计中的重要一计。围魏救赵这一避实就虚的战法为历代军事家所欣赏,至今仍有其生命力. 围魏救赵 是孙膑指挥齐军打败庞涓率领的魏军,援救赵国的著名战役。

自此,孙膑便闻名天下了。 一鼓作气 春秋时,齐国发兵攻打鲁国(两国都在今山东省境)。当时齐国强大,鲁国弱小,双方实力悬殊。可是结果鲁国却以弱胜强,把齐军打得大败。据《左传》载,这次鲁国的胜利,与曹...

本文地址:https://www.39baobao.com/show/14_50812.html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

以下为关联文档:

孟尝君与他的门客秦昭襄王为了拆散齐楚联盟,他使用两种手段。对楚国他用的是硬手段,对齐国他用的是软手段。他听说齐国最有势力的大臣是孟尝君,就邀请孟尝君上咸阳来,说是要拜他为丞相。 孟尝君...

良好品德的故事(一)“曾子避席”出自《孝经》,是一个非常著名的故事。曾子是孔子的弟子,有一次他在孔子身边侍坐,孔子就问他:“以前的圣贤之王有至高无上的德行,精要奥妙的理论,用来教导天下之人,人...

品德与社会的意义是什么意义:品德在当今社会可以说是一张名片,有品德之人方能成就大业,孔孟也提到礼义廉耻,也就是我们的品德修养,讲求做人处世的道理和社会秩序的维持。 百年树人,教育要从娃娃抓起,思想...

卓有成效是表示品德高尚的成语吗你好,卓有成效不是表示品德高尚的成语。 卓有成效 [ zhuó yǒu chéng xiào ] 释义 有显著的突出的成绩和效果。 出 处 明·王守仁《申行十家牌法》:“若巡访劝谕著有成效者...

品德成语有哪些【上善若水】[shàng shàn ruò shuǐ] "上善若水"是一个成语,善:最完美;指的是最高境界,就像水的品性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 处于众人所不注意的地方或者细微的地方,所以是最...

描写品德的成语暗室不欺 不同流俗 不欺暗室 不忘沟壑 赤子之心 德厚流光 高情远致 高山景行 功德无量 厚德载物 怀瑾握瑜 蕙心纨质 见危授命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精金良玉 敬老慈幼 良金美玉...

谁能告诉我孟尝君的故事谁能告诉我孟尝君的故事,冯谖客孟尝君故事概括:焚券市义 当初,冯谖听说田文乐于招揽宾客,便穿着草鞋远道而来见他。田文说:“承蒙先生远道光临,有什么指教我的?”冯谖回答说:“听说...

我想知道一下孟尝君的狡兔三窟的例子我想知道一下孟尝君的狡兔三窟的例子,齐孟尝君偷渡秦关典故:狡兔三窟 解 释 狡猾的兔子准备好几个藏身的窝。比喻隐蔽的地方或方法多。 出 处 《战国策·齐策四》 有一次,一个...

孟尝君难父的内容100字孟尝君难父的内容100字,跪求史记中孟尝君列传主要内容一定要100200字:孟尝君,名田文(?-前279年),中国战国四公子之一,齐国宗室大臣。其父靖郭君田婴是齐威王的儿子、齐宣王的异母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