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三九宝宝网 → 宝宝百科 → 宝宝知识 → 正文

小儿推拿治疗吐奶的手法

更新:03-17 整理:39baobao.com
字体:

[小儿哮喘发病率逐年增加,家长该怎么做]前言:随着经济的发展,环境污染也更加严重,空气污染加大了人们患上各种呼吸道疾病的风险。哮喘病就是其中之一,引发哮喘病的因素有三种:遗传因素、变应原、促发因素。后两种因素多...+阅读

推脾土位置:脾土位于小儿手拇指端骨掌面

操作:医者用拇指螺纹面在小儿两手脾土部位轻柔地向指尖轻推各100次。

2

推胃经位置:胃经位于小儿拇指第一指骨掌面。

操作:医者用拇指螺纹面来回推小儿双手胃经各200次。

3

揉内关位置:内关穴位于小儿腕关节掌侧腕横纹上2同身寸两筋之间。

操作:医者用指尖按揉小儿双手内关穴各100次。

4

推膻中位置:膻中穴位于小儿两乳头连线正中点。

操作:医者用拇指螺纹面自小儿膻中穴向下推至脐部100次。

5

揉腹操作:医者用手掌在小儿腹部顺时针方向轻揉5分钟。

6

按揉足三里位置:足三里位于小儿膑(bìn)骨下3同身寸,胫(jìng)骨外侧1同身寸。

操作:医者用拇指指尖轻按揉小儿足三里各100次。

7

宝宝吐奶的原因及处理办法宝宝吐奶的原因————

1、宝宝吐奶与宝宝生理性胃部解剖位置有关,因为新生儿的胃是水平的,并且通俗的讲胃的入口处比较松弛,并且胃容量小,所以容易溢乳。

2、新生儿吐奶,也有可能是吃奶时吞进空气所导致,空气进入胃后,因气体较液体轻而位于上方,容易冲开贲门而出,同时也会带出一些乳汁,这样就引起漾奶。

3、宝宝吐奶,还有可能是消化不良以及其他疾病引起的。可以引起新生儿吐奶的疾病有:发烧、上呼吸道感染、肠道的一些感染、肠梗阻、肠套叠、神经系统的一些病变(脑膜炎)、消化道一些畸形(如先天性幽门肥厚、环形胰腺)等。

宝宝吐奶的解决办法————

1、少量多餐,减少奶量。

食量大的宝宝就会发生吐奶,大便次数也增多,宝宝体重增加很快。出现这种吐奶时,可适当减少每次吃奶量而增加每天吃奶次数即少食多餐,吐奶一般会好转。

2、喂完奶竖直抱着。

宝宝平躺着吃奶容易导致生理性吐奶的发生。喂奶的时候最好要让宝宝的头斜向上方斜抱着喂奶,喂完奶后再将宝宝竖着抱起靠在大人肩上并轻拍背部,过5~10分钟再让宝宝躺下。

相关文章推荐 新生儿吐奶怎么回事

8

小贴士小儿推拿治疗吐奶,使用上法每日推拿1次,连续推拿3次,即能使小儿溢乳次数减少,渐渐吐奶停止,食欲增强而愈。

相关百科

小儿推拿

本文地址:https://www.39baobao.com/show/39_1831.html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

以下为关联文档:

小儿抽动症的具体治疗方法我儿子今年7周岁,好像有抽动症,我想问一下,有没有好的治疗方法? 小儿多动症以难以控制的动作过多、注意力不集中、情绪行为异常、学习困难为主要表现。多见于6~12岁的学龄儿童。...

小儿遗尿怎么办儿子现在5岁4个月,最让我头疼的是他每天晚上要尿床,这种情况已经有两年了,是不是他习惯了啊,因为他白天从不发生这种情况,去看过儿科,医生说还小,没给我任何帮助,我可真是被他折腾的...

关于小儿长鹅口疮我女儿从出生7天开始就长鹅口疮,好了还长现在1岁了还有,不知有什么解决办法.从此不长 识别鹅口疮 鹅口疮又叫雪口病、白念菌病,是由白色念珠菌感染所引起。鹅口疮多发生在婴幼儿身...

小儿抽风不知为何,急盼答复!我家宝贝现在1岁11个月,前两天有发热症状,最高烧到39度,并伴有呕吐,吃什么就吐什么,到医院输液后回家,发烧38.8度,后吃退烧药压下去了。第二天早晨9点突发抽搐,手掌紧握成拳.眼睛向上...

小儿禁用的一些药物小儿肝肾功能尚不成熟,肝脏解毒功能弱,肾脏的排毒功能也差,在药物使用上,小婴儿不同于年长儿,儿童更不同于成年人。大多数的成人用药,都不能用于小儿,有的家长认为小儿就是比成人...

小儿吃药注意多婴幼儿总是生病,吃药是一件大事情。但是,小儿吃药有很多得注意事项。 小儿肝肾功能尚不成熟,肝脏解毒功能弱,肾脏的排毒功能也差,在药物使用上,小婴儿不同于年长儿,儿童更不同于成...

小儿身体不适的日常表现大便干,最为先中医认为大便干是大肠内热的表象,会造成小儿内热盛,往往易患感冒发热。2-3岁以内的小儿应经常给些菜泥、鲜梨汁、蔬菜、水果等,这些都有清热通便的作用。3岁以上的...

小儿麻疹麻疹是一种常见的病毒传染病,多发于婴幼儿,潜伏期一般10—11天(自与麻疹病人接触到发病的时间)。症状有发烧(可达39—40℃),眼结膜发炎、眼皮肿胀、流泪、畏光、打喷嚏、流鼻涕、咳...

主治小儿上呼吸道感染的疏散合剂【组成】荆芥、防风、紫苏、香薷、藿香、佩兰、厚朴、半夏、茯苓、党参、柴胡、黄芩各10克,甘草5克。 【功用】疏风清热,和解少阳。 【主治】小儿上呼吸道感染。症见:发热,体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