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三九宝宝网 → 宝宝成长 → 成语寓言 → 正文

小学四年级国学诵读教案

更新:04-11 整理:39baobao.com
字体:

[诵读国学经典品味多彩人生]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 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 冬则温,夏则清;晨则省,昏则定。 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业无变。 这是《弟子规》里面的一段,也是我最喜欢的一段。它告诉了...+阅读

设计理念:将厚重的中华文化浓入儿童的阅读理解过程之中,给儿童以浸润,给儿童以重染。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背诵课文。

2、会认12个生字,会写6个生字。

3、提高学生的读书兴趣,培养学生对汉语言文字的热爱。 过程与方法:训练为主,做到参与面广;加强诵读,说勤学成才的故事。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初步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明白勤学好问、有所作为,人生才有意义的道理。 学情分析:《三字经》一课,体现了文化的浸润,这是纯样的民族文化的浸润,不仅是对具体文字的感受,更是对中华文明的感知,对中华民族气节的启蒙教育。其中的道理就在孩子们身边,在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中,就在自己的学习,生活与成长,发展过程中。 “苟不学”“易为人”“鸡司晨”这些词句,理解起来有难度,但只要读熟了,记住了,就为今后更好的理解、领悟、印证打下了基础。 教学准备:生字卡片、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还记得吗,我们上学的时候先学习什么呢?对,是汉语拼音。古时候的孩子们刚上学时首先要学习的却不是拼音,而是几本蒙书,比如《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等,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字经》的节选。 板书课题:《三字经》

二、学习课文

1、通读,给充足的时间让学生们自由读,要求读的正确、流利。

2、交流整体感受:读了文章,你有什么感受?想说些什么? (四)品析赏读: 你最喜欢那一篇文章?这篇文章的哪个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学生先进行小组交流,再在全班分享各自的感受。 (五)总结体会,整合感悟: 学生带着各自对文章的感受,再次通读本组文章。 (六)字形的记忆与书写指导: 指导学生认真观察把字写美观。

1、在这组文章中,你又认识了哪些字?小组同学互相读一读,认一认。

2、出示本课的六个生字,让学生分析字形,然后说说自己记住了哪个字,是用什么方法记住的。 “非”:非字像个梯子,把梯子一分为二,再反过来拼装而成。 (设计说明:不管学生用什么方法记住了字形,都应该给予鼓励,因为不管是不是巧妙的方法,只要孩子去思考了,得出来的就一定是具有个性化的结论。) (七)总结与延伸: 我们祖先给我们留下的蒙学读本内容是十分丰富的,我们今天只是读了其中的几个片段,同学们课下有时间的话,可以继续诵读。

刚接触国学经典不久请问如何教孩子读经典

您好,因为我和孩子接触了经典教育差不多两年了,也许我的回答对您有些帮助,一直是用深圳育心经典赖国全老师独创的累积式教育法来读经典的,效果非常好,我自己读了几十本经典,而且有五样经典已经过百遍了,比如《易经》,《孝经》、《老子》、《大学》、《中庸》,孩子这些经典也读完了,我的孩子才四岁哦,这个方法非常简单易操作,每个家庭都非常容易实施,相信您家一定能做到。我现在把赖国全老师的累积式教育法向您说明一下吧。

累积式教育法是著名国学专家赖国全老师首先系统提出的一种科学、简单、高效的教育方法。赖国全老师根据自己的学习经验,结合儿童心理学、生理学的特点,在培养自己的女儿赖思佳学习国学经典时提出,经过不断完善,渐成系统。至今累积式教育法已经影响全球上百万的家庭,成为风靡海内外的著名儿童教育方法之一。

累积式教育法应用在读经上又被称为“137学习法”。

“1”就是每天至少读一遍,最多7遍;一样约十分钟,不超过十分钟;

“3”就是一天可以选择读三样,最多读7样;如同时读《论语》、《易经》、《老子》;

“7”就是指连续7天重复相同的内容。如从星期一到星期日重复读《论语》、《易经》、《老子》里相同的内容。不管孩子熟记不熟记,背诵不背诵,读完7天就进入下周学习。如此,孩子两年左右就可以熟记甚至背诵《论语》,《大学》,《易经》,《中庸》,《道德经》,《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朱子治家格言》,《笠翁对韵》等将近十多部经典。

学习量:累积法主张一天的学习量为400字左右。不过学习量是一个参考值,不同的孩子、不同的学习阶段,根据孩子的接受能力,可以灵活掌握。学习时间:采用离散教学的原则,一次学习时间约十分钟,一天二、三次,每天学习时间约为半小时。

学习内容(读哪些经典):

A、六经四书:赖国全老师提出,六经四书,是必须学的,是主粮,而且必须先学习群经之首——易经。

六经是指易经,黄帝内经,诗经,孝经,道德经,金刚经。此六经,以儒家为主,涵盖佛家、道家内容。与传统的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有所不同。

四书是指论语,大学,中庸,孟子,与传统的四书没有区别。

除此之外,可吃些小菜。何谓小菜?如唐诗,宋词,庄子,墨子。

B、经典按功能分类:培养一个人跟建房子一样,要打地基,做结构,最后才是装修。

1、基础类:包含《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也包含《论语》、《大学》、《中庸》、《孟子》。这一类经典都是教做人的,做人才是基础,学知识学做事都是后面的事。

2、结构类:这就是经。《易经》、《孝经》、《诗经》、《道德经》、《金刚经》、《黄帝内经》等。

3、装修类:先秦的诗、唐诗、宋词、古文观止、史记、资治通鉴等。

C、三个线程的学习:培养孩子应该要有一个总体规划:到底怎么样把你的孩子完善地培养起来?“137学习法”中间是3,所以是有三个线程的学习。

第一个线程就是学这些“经”,《易经》+《黄帝内经》+《道德经》+《孝经》,这是经类的。

第二个线程是学“典”的,《论语》+《大学》+《中庸》+《孟子》这一类,难度也是介于中间。

第三个线程是学装修类:《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成语接龙》+《诗词启蒙》+《文学启蒙》这一类的,装修类的,比较基础的。

遵守这三个线程,用两年时间就可以学得非常扎实,如果担心时间不够,可以学三年,第三年巩固,是可以学得非常好的。这样,我们孩子人生的地基结构,我们用两三年的时间就把他打下。

如果不明白,还可以加入我们的育心经典大易社网站,只要一下就出来了。

如何诵读读国学经典

当学生的时候,最苦恼的事就是无法过目不忘。明明看过的部分,并且画了重点,写了眉批,等到下一次再翻阅时,竟然像是素昧平生。后来我听到语言专家的说法,才算恍然大悟。这种说法简单表述,就是一句话:「一个单字要忘记六次,才会被人记得。」然后,且读且忘并不碍事,最重要的是要且忘且读,过了六次以后就大功告成了。孩子认真诵读国学经典譬如,我想研究《老子》,那么能否全靠王弼注解的版本呢?王弼是魏晋时代的学者,上距老子的春秋时代,少说也有七百多年,中间经过多次传抄,对于《老子》一书「究竟」说了什么,恐怕就有值得商榷之处。果然,七十年带大陆学界所公布的「汉墓帛书老子」,提供了汉代中期的材料,到了九十年代更有「郭店竹简老子」的发表,又找到了汉初的版本,但是内容缺漏不全。

许多专家一辈子的努力目标,就是要让我们读到老子「究竟」说了什么。因此,阅读首先要找到可信的版本。其次,老子「想要」说什么?这就涉及作者的时代及思想背景。老子显然生于乱世,旧有秩序瓦解,价值观受到严重挑战。因此,他的「言外之意」是希望天下不要因为混乱而陷入毁灭。乱世最容易流行的是虚无主义。老子号称「道家」,他所谓的「道」是什么?是要让人们不能因为人间的痛苦、罪恶、死亡而放弃求生的意志。能够与道契合,展现独特高明智慧的是「圣人」。这种圣人与儒家所谓德行完美的圣人,大不相同。老子想要说的是:除了修德行善,人生还可以靠着觉悟什么是道,而获得解脱。第三步,谈到老子「能够」说什么,在此「能够」二字代表「可能性」。

历代许多学者深入研究老子,但是心得未必相同。譬如,战国时代的庄子与韩非子,都曾浸淫老子学说,但是这二人,一是道家,追求心灵上的逍遥境界;一是法家,运用老子的权谋思想,以达到巩固君权的目的。两千多年以来,老子的面目几乎成了万花筒。即使如此,我们也不能轻易错过任何一种「可能的」解释。阅读(其实已经是在作研究了)的压力主要在这里。如果你不想花费太多时间,就只能慎选值得信赖的专家了。最后,要问:作者的意思「应该」是什么?所谓「应该」,当然具有读者主观上的判断。一个人二十岁时阅读《老子》,与他六十岁时再去阅读,心得可能一样吗?念书不能抵达「我认为作者的意思应该是什么」这个地步,就表示自己缺少见解。一旦突破这一步,情况将会豁然开朗。

这等于是书本被消化了,转变为我的思想。孟子说的「左右逢源」,就是指在应用人生智慧时有原有本,因为自己心中的人生图像经由阅读之后,已经趋于完整了。以上所说,似乎专指阅读经典而言。事实上,阅读一般的作品也有类似的步骤,只是过程简化了。譬如,我常为翻译的书写导读,其中所谈到作者的时代及思想背景,属于「想要说什么」的层次;此外还会稍加强调作者「能够说什么」,提供一两种比较重要的解释。但是,除非你拿起书本,亲自去读,否则如何得知作者「应该说什么」。阅读可繁可简,我们取法乎上,或许将可得乎其中。

诵读国学经典

言忠信,行笃敬。 选自:《论语》 意思:说话忠诚老实,行为厚道严肃。 一张一弛,文武之道。 选自《礼记》 意思:有时紧张,有时松弛,这是周文王、周武王处理政事的办法。现在多指工作、学习和生活要劳逸结合。 一树百获者,人也。选自《管子权修》 意思:培育一次而能得到百倍收获的,是培养人才。培育人才虽然费时、费力,但是收获很大。 士有百行,以德为首。 选自《三国志》 意思:志士有百种品行,把德看作是第一位。后来用来说明做人要把“美德”放在首位。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选自《左传》 意思:击第一遍鼓,士气振奋;击第二遍鼓,士气开始低落;击第三遍鼓,士气就完全消失了。这句话鼓励大家趁情绪高涨时一口气将事情做下去。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选自韩愈《师说》 意思:人不是生来就什么都知道的,谁能没有疑难问题呢?说明向他人求学的重要性。

万物之中,以人为贵。出处:范晔《后汉书?周举传》 意思:在天下的万物之中,人是最宝贵的。 天下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之大事,必作于细。出处:《老子》 意思:天下的难事,一定是从容易的事发展起来的;天下的大事,一定是从细小的事发展起来的。 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出处:《礼记》 意思:心不在那里,看什么也看不见,听什么也听不到,吃什么也吃不出滋味。告诉我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专注。 不以穷变节,不以贱易志。出处:桓宽《盐铁论》 意思:不因为不得志而改变气节,不因为地位卑下而改变志向。 不迁怒,不贰过。出处:《论语》 意思:不拿别人发泄怒气,不重犯同样的错误。 不学而求知,犹愿鱼而无网。出处:葛洪《抱朴子》 意思:不学习而想得到知识,就像想得到鱼而没有网一样。

不敬他人,是自不敬也。出处:《旧唐书》 意思:(一个人)不敬重别人,实际上是不敬重自己。 日月逝矣,岁不我与。出处:《论语》 意思:时间在不断过去,我们要珍惜时间。 内不自诬,外不诬人。出处:《韩诗外传》 意思:做人做事既不能自欺,也不能欺人。 从善如登,从恶如崩。 意思:学好像登山一样艰难,学坏如山崩一样容易。 为者常成,行者常至。出处:《晏子春秋》 意思:坚持不懈做事的人,总会成功;酣筏丰禾莶鼓奉态斧卡不停步向前走的人,总会到达目的地。 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 意思:耳朵听到的不如眼睛看到的,眼睛看到的不如经过实践的。

本文地址:https://www.39baobao.com/show/13_52040.html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

以下为关联文档:

国学经典诵读都有哪些、《静夜思》唐代: 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译文:明亮的月光洒在窗户纸上,好像地上泛起了一层霜。我禁不住抬起头来,看那天窗外空中的一轮明月,不由得...

国学诵读感悟经典要演讲稿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 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 冬则温,夏则清;晨则省,昏则定。 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业无变。 这是《弟子规》里面的一段,也是我最喜欢的一段。它告诉了...

国学经典诵读那个出版社的适合一年级推荐育灵童出版社经典诵读系列!儿子一直在用,感觉很好,不用花时间自己筛选。 字大、有拼音、配乐诵读、专业播音员朗诵。如果感觉买着贵,网上可以下载PDF书和诵读音频,自己打印着...

国学经典诵读表演很多啊 以话剧的形式演诗经.国风 很多东西都可以扩展成剧本的- -# 下面的是我以前写的朗诵稿 个人感觉更适合演剧本- -# 我这个当然很不合适 只是给你们提供个思路 《诗经....

国学经典诵读有什么好处读经的好处,总的来说,可以在以下方面让孩子得到长足的提高。 1.人格优化,身心健康——经常诵读经典的孩子,会养成孝顺父母,懂礼貌,知礼仪,有教养的良好习惯。孩子的生活品位和人生...

六年级国学经典诵读350字廉颇负荆请罪战国时期,赵国的文臣蔺(Lìn)相如,因在“完璧归赵”和“渑(miǎn)池会”两次重大外交活动中,挫败了强大的秦国的阴谋,卫护了赵国的利益和尊严,被封为上卿,地位在大将军廉...

如何诵读国学经典如何诵读国学经典,诵读国学经典:当学生的时候,最苦恼的事就是无法过目不忘。明明看过的部分,并且画了重点,写了眉批,等到下一次再翻阅时,竟然像是素昧平生。后来我听到语言专家的...

诵读国学经典到底有什么用诵读国学经典到底有什么用,国学经典励志诗歌3分钟朗诵稿:首先了解国学是什么?国学经典是什么?“国学”又称“汉学”或“中国学”,泛指传统的中华文化与学术。它包括中国古代的思...

阅读国学经典开展国学经典诵读活动有什么意义阅读国学经典开展国学经典诵读活动有什么意义,多读经典问题是怎么读:一、国学经典诵读,有利于培养孩子高尚的道德情操。 据科学研究发现,世界上但凡成功之人,80%-90%的人靠的是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