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三九宝宝网 → 宝宝百科 → 健康成长 → 正文

感染与传染病学 回归热

更新:12-18 整理:39baobao.com
字体:

[[感染与传染病学]淋巴细胞脉络丛脑膜炎]【概述】 淋巴细胞脉络丛脑膜炎(lymphocytic choriomeningitis,LCM)系LCM病毒所致的急性传染病。本病的临床经过可有流行性感冒样症状至脑膜炎、脑炎等程度不等的表现。病程具...+阅读

【概述】

回归热(relapsing fever)是由回归热螺旋体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其临床特点为急起急退的发热、全身肌肉酸痛、1次或多次复发、肝脾肿大等,重症有黄疸和出血倾向。本病可分为虱传回归热和蜱传回归热两种。在我国流行的回归热主要是虱传型。

【流行特征】

病原为包柔体属(Borrelia),可引起人类疾病者有多种,虱传回归热的病原体称回归热包柔体(B.recurrentis);导致蜱传回归热者有B.duttoni、B.crocidurae、B.persica、B.latyshewi、B.hermsi等,因不同地区而异。包柔体革兰染色阴性,厌氧,长7~30μm,宽0.3~0.5μm;具3~10个粗大而不规则的螺旋、两端尖锐。在周围血液涂片中极易找到,在暗视野下可见灵活的螺旋状活动,向各方向作快速旋转游动。电镜下菌体两端各有1束由12~15条轴丝构成的鞭毛样物。在含血清、腹水、兔肾组织碎片的培养基中,2~3日后螺旋体可生长繁殖,但不易传代保存;也可将血清接种于鸡胚绒毛尿囊中或实验动物体内。

回归热螺旋体以横断分裂进行繁殖,对干燥、热和多种化学消毒剂均较敏感,但耐低温,在血凝块中于0℃时可存活3月之久。虱传和蜱传回归热两者的病原间有一定程度的交叉免疫反应。

虱传回归热分布于世界各大洲。流行季节为冬春季。国内在解放后已很少有本病报道。不良卫生条件、居住拥挤等为发生本病的社会条件。本病常与虱传流行性斑疹伤寒同时流行,甚至1人同时感染两病。蜱传回归热散发于世界各国的局部地区,以热带、亚热带地区为著。发病季节以春、夏季(4~8月)为多,国内主要见于南疆、山西等地。

(一)传染源 患者是虱传回归热的传染源,以人→体虱→人的方式传播。鼠类是蜱传回归热的主要传染源。

(二)传播途径 体虱是虱传回归热的主要媒介,其他尚有头虱、臭虫等。当虱吸吮病人血液后,螺旋体在5~6日后即自胃肠道进入体液中大量繁殖,但不进入唾腺、卵巢及卵。螺旋体在虱体内仅存活至虱自然死亡(25~30日),不经卵传至后代。人被虱叮咬后因抓痒将虱体压碎,螺旋体自体腔内逸出,随皮肤创面进入人体,也可因污染手指接触眼结膜或鼻粘膜而导致发病。孕妇患者的病原体可通过胎盘传给胎儿。有将虱放口中嚼碎的恶习者,则病原体可经过口腔粘膜侵入体内。患者血液在发作间歇期仍具传染性,故输血亦可传播本病。

蜱的生命远较虱为长,吸入患者血液后病原体可在蜱体内存活数年以上,且可经卵传至下代。蜱的体腔、唾腺和粪便内均含有病原体。当蜱刺螫吸血时可直接将病原体从皮肤创口注入人体,其粪便和体腔内(压碎后)的病原体也可经皮肤破损处侵入体内。

(三)易感者 人群对本病普遍易感,男女老幼的发病率一般无明显差别。患病后的免疫力短暂,1年后可再感染。

【发病机制】

病原体自皮肤、粘膜侵入体内后,即在血循环中迅速繁殖生长,产生大量包括内毒素类物质在内的代谢产物,从而导致发热和毒血症症状。当人体对螺旋体引起免疫反应产生以免疫球蛋白M为主的特异性抗体如溶解素、凝集素、制动素等后,螺旋体即在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内被吞噬和溶解,并从周围血中消失,高热骤退,转入间歇期;但血中病原体并未完全被杀灭,故仍具传染性。

回归热发作与间歇交替的原因是免疫反应的一种特殊现象。螺旋体抗原易产生变异,使初发产生的抗体不能凝集溶解复发的螺旋体,每次复发的螺旋体,在抗原性上是改变了的新种,复发的次数越多则不同抗原性的变种亦越多。目前已发现有9种抗原结构的变种,以A和B变种最常见。反复发作多次,至病原体抗原变异不能超越特异性抗体的作用范围时,复发不再出现。回归热的免疫以体液免疫为主,一般可维持2~6月。病原体及其代谢产物除引起毒血症症状外,尚可损害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和破坏红细胞导致溶血性贫血、出血倾向及黄疸等。螺旋体在间歇期隐藏于内脏,如肝、脾、肾、脑、骨髓等,尤其是有丰富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的组织中。

病变主要见于脾、肝、肾、心、脑、骨髓等,以脾的变化为最著。脾脏肿大,质软,有散在的梗塞、坏死灶及小脓肿,镜检可见巨噬细胞、浆细胞等浸润和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增生。肝脏时有肿大,可见散在的坏死灶、出血、弥漫性充血和浊肿性退行性变。脾肿大,有滤泡灶性脓肿,偶可产生自发性脾破裂。心脏有时呈弥漫性心肌炎,有网状细胞浸润和间质性病变,肾浊肿、充血,曲管内有时可找到病原体。肺出血。骨髓显著充血,幼粒细胞高度活跃,在周围血液内可见螺旋体被白细胞吞噬现象。脑充血水肿,有时出血。本病的病理变化虽缺乏特殊性,但典型螺旋体在血、骨髓、肝、脾、脑、脑脊液、尿、前列腺液等处的检出,有助于与其他疾病鉴别。

【临床表现】

虱传回归热和蜱传回归热的临床表现基本相同,前者较后者为重。潜伏期(虱传型2~14日,蜱传型4~9日)平均约1周。绝大多数起病急骤,缓慢起病者较多见于蜱传型,可有1~2日前驱期,如头痛、乏力、低热等。体温于1~2日内迅速高达40℃左右,大多呈持续型,少数为驰张型或间歇型。剧烈头痛及全身肌肉骨骼疼痛为本病突出症状,尤以腓肠肌为著。部分可伴有恶心、呕吐、腹泻、腹痛、咽痛、咳嗽等。早期可出现轻度鼻衄、镜下血尿;后期因肝脏损害可出现持续性鼻衄及广泛性瘀斑。高热期间可有神志不清、谵妄、抽搐、眼球震颤、脑膜刺激征等(虱传型30%、蜱传型8%~9%)。偶见胃肠道出血、泌尿道和颅内大出血。发热期面部及眼结膜充血、呼吸次数增加、肺底闻及罗音、脉快,可有奔马律及室性过早搏动,心脏扩大及心力衰竭也非罕见。约3/4的病例脾脏明显肿大,约2/3的病例肝脏肿大伴压痛,重症病例可出现黄疸。淋巴结可肿大。皮肤在发热期有时出现一过性点状出血性皮疹。少数病例可发生播散性血管内凝血。

发病3~7日后(蜱传型3~4日),绝大多数患者的高热在2~4小时内骤降至常温或常温以下,伴大量出汗,甚至休克。在无热间歇期,多数患者感乏力、精神萎靡,但大部症状消退,肝脾缩小,黄疸亦见减轻。经平均约9日的无热期后多数病人有复发,此时全部症状再度出现,复发除第1次以外大多较轻,病程也较短,间歇期则逐次延长。虱传型复发1次者约50%,2次者约20%,2次以上者约1%~2%,无复发者约25%。虱传型的复发较蜱传型为少,后者一般复发3~9次,有多至14次者。

蜱传型在发病前可因蜱刺螯而局部产生紫红色皮炎,中央隆起,痒感,稍痛,搔破后易感染化脓,局部淋巴结经常肿大。蜱传型症状较轻,体温为不规则间歇热,上呼吸道症状多,第一次发作时间较短,平均为3~6日。无热期较长,平均7日。复发周期较虱传型略长(大于2周),反复次数较多。脾肿大见于1/3以上患者,肝肿大约1/5,有黄疸者约1/10,出现皮疹者约1/3,1/5患者有咳嗽等呼吸道症状。侵犯中枢神经系统者约1/10.很少有持久性后遗症。

本文地址:https://www.39baobao.com/show/36_5873.html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

以下为关联文档:

[感染与传染病学]淋巴丝虫病【概述】 淋巴丝虫病(1ymphaJicfilaniasis)系由班氏吴策线虫、马来布鲁线虫和帝汶布鲁线虫寄生于淋巴组织所致的疾病。临床早期主要表现为淋巴管炎和淋巴结炎,晚期则出现淋巴管...

[感染与传染病学]轮状病毒性肠炎【概述】 轮状病毒(rotirus)性肠炎主要发生在婴幼儿,常由A组轮状病毒引起,发病高峰在秋季,故名“婴儿秋季腹泻”。B组轮状病毒可引起成人腹泻,首先在中国报道。 【诊断】 主要依赖...

[感染与传染病学]流行性腮腺炎【概述】 流行性腮腺炎(epidemic parotitis,mumps,简称腮腺炎或流腮)是儿童和青少年中常见的呼吸道传染病,成人中也有发病。本病由腮腺炎病病毒所引起,该病毒主要侵犯腮腺,但也可侵...

[感染与传染病学]流感杆菌脑膜炎【概述】 流感杆菌脑膜炎绝大部分(95%)由B组流感杆菌引起,80%~90%病例发生在3个月~3岁,高峰易感年龄是7~12个月,占70%。5岁以后由于体内抗体增高,很少发病。发病率随着年龄增长而减少,主要...

[感染与传染病学]流行性斑疹伤寒【概述】 流行性斑疹伤寒(epidemic typhus),又称虱传斑疹伤寒(louse-borne typhus)或“典型斑疹伤寒”,是普氏立克次体(Rickettsia prowa zekii)通过体虱传播的急性传染病;其临床特点...

[感染与传染病学]流行性乙型脑炎【概述】 流行性乙型脑炎(以下简称乙脑)的病原体1934年在日本发现,故名日本乙型脑炎,1939年我国也分离到乙脑病毒,解放后进行了大量调查研究工作,改名为流行性乙型脑炎。本病主要...

[感染与传染病学]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概述】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epidemic cerebrospinal meningitis)是由脑膜炎双球菌引起的化脓性脑膜炎。致病菌由鼻咽部侵入血循环,形成败血症,最后局限于脑膜及脊髓膜,形成化脓性...

[感染与传染病学]链球菌感染【概述】 链球菌(streptococcus)为一种球形或卵圆形革兰阳性球菌,多呈兼性厌氧,某些呈专性厌氧。链球菌属包括30余种链球菌,某些菌早已知对人类致病,如A组、B组链球菌和肺炎链球菌...

[感染与传染病学]流感杆菌感染【概述】 流感杆菌(Himophilus influenzae)是人类上呼吸道的正常菌群,以往一直被误认为是流行性感冒的病原菌,但实际致病范围极广,除引起呼吸道病变外,尚可引起脑膜炎、败血症、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