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三九宝宝网 → 宝宝百科 → 性格养成 → 正文

纠正宝宝坏习惯有哪些策略呢

更新:03-01 整理:39baobao.com
字体:

[如何改掉孩子打人的坏习惯]一~二岁左右的小孩,会很在乎旁人的注意与否?当发现自己被冷落时,常会产生不安的情绪、哭闹、丢东西、打人……等异常行为便随之出现,若父母没留意,对孩子的异常行为产生强烈的反...+阅读

父母对孩子进行教育时,对于孩子表现出来的良好行为给予肯定和表扬,会使孩子感到高兴,以后愿意再重复这种良好行为,这种做法叫正强化。有些父母的眼睛总盯着孩子的缺点,并翻来覆去地讲这些缺点,这就称之为负强化。负强化不仅改变不了孩子的不良行为习惯,反而易于强化这种习惯。 如有些孩子有偏食的毛病,父母很着急,于是逢人便说:“我这孩子只吃鸡、鸭、鱼、肉……蔬菜一点也不沾,真让人着急。”当着他人的面数落孩子的缺点,这更会加剧他的缺点,如此强化下去,孩子改掉偏食的毛病几乎不可能。 每个人都希望被人关注,孩子更是如此,那些眼睛只盯着孩子缺点的家长,对孩子的一些良好行为总是视而不见,或是觉得孩子做得好是理所当然,不值得大惊小怪,而孩子的一些不良行为往往易引起父母的注意。

那么孩子就会选择引起父母注意的负面行为,而不愿选择父母毫不理会的行为。 父母关注什么行为,这种行为就会逐渐形成孩子的习惯。因此,父母应多关注孩子好的一面,对良好行为给予及时肯定与奖励,淡化孩子的缺点,对孩子的不良行为采取漠然处之的态度,使他没有加深印象的机会。 淡化孩子的缺点绝不意味着为孩子的行为护短,也不是发现了孩子的缺点时,将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设法替孩子开脱辩解,而是地对孩子进行正强化。 。

如何纠正宝宝的鲁莽行为

莽撞,是宝宝成长过程中不可避免的行为,家长如果对他们的莽撞行为长期不予理睬,也会使他们在种种莽撞行为的重复中,形成坏的性格、习惯。宝宝出现莽撞行为不能轻率地、粗暴地责骂宝宝,而是要认真仔细地分析原因,针对实际施教与矫正。◎如果是生理、心理因素造成的莽撞行为,家长应以正面教育为主,亲切地告诉宝宝做事要细心、认真,把东西损坏了很可惜,同时,肯定、表扬他爱做事的好品格;并积极为宝宝创造良好的环境,让他们在耐心、细致、认真的实践活动中得到锻炼。 ◎如果是缺乏经验或对行为准则不理解而造成的,家长应帮助宝宝广泛接触事物,积累经验,认识行为准则的意义。同时,借助莽撞行为的后果让宝宝接受教训,使他们懂得一些日常生活常识。

如宝宝因为玩刀、玩水、玩火而被刀割伤、被水烫伤、被火烧伤,就应该让他了解有关这方面的知识,自觉注意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减少莽撞行为。 ◎如果是不良教育造成的,家长应检点自己的言行;改进教育方式。要防止对宝宝娇纵、溺爱或随意打骂。同时注意帮助宝宝学会自我控制,避免莽撞行为的发生。首先告诉宝宝遇到什么事情都必须冷静,做任何事情前都要考虑好会发生的后果;刚开始可以让宝宝自己想,家长给予正确的结果,并要举例说明后果的严重性。 。

如何改正孩子的不良行为和表现

下面的和这个孩子情况差不多 你可以参考下刚下过雨,地上有一些积水,3岁的点点正跟着爸爸妈妈往家走。突然一声响,点点故意踩进了积水里,鞋子、裤子都弄湿弄脏了,爸爸妈妈也未能幸免。父母A——“积极拒绝”做法:我很生气,会骂点点,还会忍不住打他,谁叫他故意的?如果不加禁止,下次他还会照样做。打骂孩子当然不好,我心里也疼啊,但我觉得还是要严格管教。否则,行为不好很容易惹人厌的。今天我对他严格了,他改了,那对他今后可是受益非浅的。虽然我们也知道3岁的孩子其实就是调皮,可做父母的不能纵容,不是说“3岁看老吗?”专家分析:父母A的做法是典型的“积极拒绝型”养育方式,一看到孩子所谓的“不良行为”,就马上采取严厉地打、骂,以为这样的惩罚可以减少孩子的“不良行为”。其实,“踩水坑”这样的事情很多孩子都会做,或者曾经做过。其实孩子的动机很简单,他们只会考虑到“好玩”,而不会去注意“脏”与“他人”的,毕竟其社会性还没有发展得那么好!因此,孩子的本意并无“恶意”,只是一种本能的冲动,他们根本不知道这样做的后果。可一旦成人对这个行为做出了反应,就等于给了该行为一个反馈,根据行为理论,一个行为所产生的效果将决定该行为是否会再次出现。许多研究都发现,父母对子女采用严厉惩罚(即“积极拒绝”方式)越多,孩子越可能多地表现出孤独、不关心他人、难以适应外部环境、喜欢冒险等特征,也更容易产生焦虑、担忧及某些强烈的情绪反应。这些负面的体验自然影响儿童身心健康,容易引发不良行为,如退缩、攻击等。具体分析,表现如下:

(1)“积极拒绝”导致逆反心理积极拒绝的方式非常粗暴,对孩子的肉体和心灵容易留下创伤。比如,点点在惩罚后会认为:“我怎么做什么都错啊!我怎么做都要挨打、挨骂!”结果,非但不能改变点点的“不良行为”,还让点点越来越没有了自信,干脆“坏”到底了——你不让我踩,我就偏要踩,反正都是打,还不如多踩两下。这也就是“逆反心理”。其实,在很多的儿童攻击性行为中,都有父母积极拒绝方式的影子。

(2)没有认识到错误反而学到了父母惩罚的样子父母在施以惩罚的同时也给了孩子榜样,一旦被孩子认同,孩子会用同样的方式对待他人,结果就不是简单的“踩水”问题了,而是真正的“行为问题”,诸如:打人、挑衅,甚至杀人等攻击性、反社会性行为及情绪问题,如冲动、易怒等。

(3)造成其他不良的行为这种方式容易给孩子造成伤害。为了逃避伤害,孩子可能采取另一些不当行为,如谎言、外逃等。比如,点点可能会当着父母的面说“不踩了”,可父母一下不在,会更变本加厉地“踩”下去。父母B——“冷处理”做法:我会说孩子两句,但不会很在意,毕竟是小孩子嘛,不过贪玩罢了。我们小时候不也做过同样的事情吗?如果他不听,继续这样“恶作剧”,那我干脆不理他,小孩子的行为很多时候你越是当回事,他就越得意,越要去干。何况书上不是经常讲2、3岁是孩子的“第一反抗期”吗?这个时候如果父母硬来,他也会很倔,倒不如干脆不理他,他弄得没意思了,也就不做了。专家分析:“冷处理”确实是改变孩子行为问题的一种常用方法,它强调对行为问题的暂时搁置,既不鼓励、也不惩罚,就好像这个行为根本没发生。行为的延续总是需要“反馈”的,需要一个说法,而“没反应”恰恰让行为摸不清方向,反而会自然消退。比如点点的“踩水”,也许他确实有故意“恶作剧”的成分,如果你骂他,他觉得激怒了你,挺得意;如果你好言相劝,他觉得你注意他了,也有收获。他其实就是要个“反应”,要“引人注意”,这种心理在孩子中很常见。但对于孩子的行为并不是“冷处理”就结束得了,一般还需要“热加工”,也就是在孩子没有了或者降低了行为冲动的时候,给孩子讲道理,最好能同时给以“如何做”的具体指导。正所谓“有所破,有所立”,父母B只要再多做一点点“尾声”的工作,与其让孩子不做什么,不如告诉孩子该做什么,父母B可以回家后让点点与自己一起清理衣服和裤子上的“污迹”,让点点在清理过程中体验自己的行为后果,负起应有的责任,学会弥补与改正的途径,得到“自我负责”的锻炼。父母C——“预防犯错”专家分析:“预防”会让孩子变得软弱无能,习惯用“预防”的父母,实际上是将孩子“监控”起来,尽可能时刻陪在孩子身边,“这个不能动,那个不能做。”这种方式现在还非常盛行,以致使年幼的学前儿童在幼儿园不会自己吃饭、不会自己穿衣,更不会处理与小朋友的交往。一旦习惯了“预防”的孩子,会逐渐变得软弱无能。第一种:告知与防范。将你认为应该让孩子知道的事情用孩子能够理解的方式告诉他。对于年幼的孩子,你怕他烫伤、触电或者吃下不该吃的东西,最好就是想办法让孩子不可能接触到,比如:放在高处、全面包装、锁入柜子等。第二种:询问与原谅。你不可能预想到孩子可能做的所有事情,所以也就不可能什么都让孩子明白,即使某个道理孩子知道,也会因为缺乏直接体验照样去做。这个时候,你首先要学会“询问”...

家长怎样改正孩子的不良行为习惯

一、客观深入进行孩子的心理分析

(1)孩子犯错误后,常带有消极心理定势,对家长常存有疑惧戒备心理,如果家长只是一个劲地打骂惩罚,可能导致孩子不但不能认识自己的错误,而且加剧父子间的对立情绪。这时候,家长首先要压住心头的火,冷静处理,对事情要做全面客观的调查,听取孩子的自诉,并允许他进行申辩。这样不仅利于家长全面掌握客观情况,同时也有利于孩子消除疑惧心理和对立情绪。

三、集中解决一个问题

当你确定要纠正孩子不良行为的目标之后,也许会觉得他的毛病可真多,恨不得全部解决完,但必须控制急躁情绪。集中精力在一定时间内解决一个问题,等这问题解决了,再转移到其他问题,这样的效果会好一些。

四、全家一致,说到做到

要想纠正孩子的不良行为,取得成效,必须做到全家一致,说一不二,对孩子提出合理的要求要坚持到底。如果在纠正不良行为过程中,看见孩子哭闹撒娇就退缩,孩子就会很快掌握你的弱点。说话不算数的父母在孩子心目中是没有威信的,孩子也不会重视你的要求,他们只知道又哭又闹地抵抗一阵子,父母就会让步。所以父母一旦采取合理的措施就不能半途而废,否则下一个问题就无法实现。例如:孩子爱“耍无赖”,当孩子“耍无赖”时父母不应该总是谦让,也没有必要跟孩子讲大道理。家长可以不理他,好像不在乎,这样一来,孩子知道再闹也没有“好结果”,最终只有乖乖听话,所以一定要说到做到。

五、注意孩子的细微进步

孩子的毛病不可能一下子改掉,父母也不能操之过急,逐渐地实现改变孩子的行为。例如,孩子经常不写作业,这时如果孩子每天能开始写一点作业,父母就应该感到高兴,而且告诉孩子这就是进步,并给予及时表扬。如果家长要求孩子一下子过高标准,孩子达不到将会失望,孩子情绪也受影响,与其这样双方都垂头丧气,不如肯定孩子每一点细微进步,同时也增强孩子的自信心。

六、以表扬为主

有些父母一听到有人“告状”或孩子行为不轨,就会大出手脚,恨铁不成钢。当孩子的不良行为有所进步,要及时表扬,用肯定态度爱护和关心,一个鼓励的眼神或一句简单的表扬都要胜过一堆喋喋不休的指责或过分的物质奖励。因为孩子是爱表现的,只需轻轻一夸,孩子就会高兴,精神上都得到满足。

总之,纠正孩子的不良行为,方法上要适当:

(1)看是否涉及道德品质,应做到原则问题不放过,生活小节靠自律。

(2)一事一议,不要翻老账。

(3)要有耐心,不可操之过急。

(4)要以理服人,不要以事压人。

(5)要善于发现孩子的闪光点,从而使他们重新树立起自信心,获得克服缺点的勇气和决心。

本文地址:https://www.39baobao.com/show/38_33439.html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

以下为关联文档:

孩子最容易养成哪些坏习惯俗话说的好:三岁看大,七岁看老。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曾说过: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习惯。 记得有这样一个故事: 当几十位诺贝尔奖得主聚会之时,记者问一位荣获诺贝尔奖的科学家:“请问...

如何改掉一个坏习惯女儿20个月了,不知什么时候起,有咬下嘴唇的习惯,每次看到都跟她说,可快一个月了,还改不掉.请各位帮我想想办法. 这个年龄的宝宝正处在是乳牙发育的关键时期,如果不及时纠正宝...

宝宝的生活习惯何时才能有规律呢我家宝宝两个半月了,每天生活很没有规律,几乎每天的睡眠时间都不一样,白天睡少点,晚上就十一点睡,白天睡的多了,晚上都要到一两点。怎么也改不过来,有时甚至二十四小时只能睡十个小...

BB养成坏习惯的三个主因习惯往往是一种顽疾,一旦形成,改起来就难了。并非每一个孩子都幸运能够轻而易举地改掉。所以做家长的与其坐待孩子形成坏习惯后再费尽心思地帮他去改,不如提前了解坏习惯的家...

日常生活中的哪些对眼睛不好的坏习惯需要1/7 错误的阅读姿势 错误的阅读姿势特别是小孩子在阅读的时候,由于长时间的近距离观看,很容易造成眼睛的近视,尤其是小孩,一旦形成近视就很难矫正。所以首先阅读的时候需要坐端...

越惯孩子越没出息孩子的哪些坏习惯绝对不能惯“孩子还小,有点毛病也不足为奇。” “孩子这么小,你干嘛凶他呀!” “他有毛病怎么了,长大了就好了,何必着急?” …… 从这些话语中,我们能够明显感觉出来,似乎孩子有了毛病就不算毛...

如何纠正孩子的不良行为习惯一、客观深入进行孩子的心理分析 (1)孩子犯错误后,常带有消极心理定势,对家长常存有疑惧戒备心理,如果家长只是一个劲地打骂惩罚,可能导致孩子不但不能认识自己的错误,而且加剧父...

如何纠正宝宝吮吸手指的行为呢可以从以下几点做起。从小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不要让宝宝以吮吸手指为乐,要耐 心告诫宝宝,吮吸手指是不卫生的,会引起手指肿胀、疼痛,影响下 颌骨的发育及引起牙齿变形。每当宝宝...

怎样帮助孩子纠正不好的行为习惯首先说老师的问题,宝宝有性格并不是坏习惯,宝宝刚上幼儿园还需要逐渐适应周围环境,多关注她的心理才是最重要的,不要过多的训斥孩子,要示范怎么做才对的,而不是简单粗暴的批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