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三九宝宝网 → 宝宝百科 → 健康成长 → 正文

感染与传染病学 曲霉病

更新:12-18 整理:39baobao.com
字体:

[[感染与传染病学]淋巴细胞脉络丛脑膜炎]【概述】 淋巴细胞脉络丛脑膜炎(lymphocytic choriomeningitis,LCM)系LCM病毒所致的急性传染病。本病的临床经过可有流行性感冒样症状至脑膜炎、脑炎等程度不等的表现。病程具...+阅读

【概述】

曲霉病(aspergillosis)是由曲霉所引起的一种慢性霉菌病,可侵犯皮肤、粘膜、眼、外耳道、鼻、鼻窦、支气管、肺、胃肠道、神经系统或骨骼,严重者导致败血症。本病的病理特征为肉芽肿性损害,亦可为坏死性或化脓性,其临床表现常随发病部位而异。

曲霉广泛存在于自然界,是实验室中最常见的污染菌之一。曲霉病患者以劳动人民为主,男多于女,从青年到老人均有发病,但儿童甚少见。本病无地区性,世界各地都有发病。

【发病机制】

病原菌为曲霉属中多种曲霉。根据1965年Rapes氏研究,将曲霉分为18个群132个菌种,其中主要致病菌有10种,计有熏烟色曲霉、黑曲霉、黄曲霉、土曲霉、米曲霉、棒曲霉、杂色曲霉、构巢曲霉、萨氏曲霉、灰绿曲霉等,而以熏烟色曲霉最多见。曲霉属中某些种可产生子囊孢子,有些种则不产生子囊孢子,营无性生殖。前者属于子囊菌纲、弯子囊菌亚纲、散囊菌目、散囊菌科中的一个属;后者属于半知菌类,丛梗孢目,丛梗孢科。许多曲霉对植物有致病性,有些能使鸟类、昆虫及家畜感染,鸟类尤其是鸽最易受染。企鹅尸体解剖中发现40%感染了熏烟色曲霉。因此,皮毛工作者、饲鸽者及打谷的农民,由于吸入含曲霉孢子的灰尘而常引起感染。

曲霉常可在土壤、植物、空气、实验室、正常人的甲板面、趾间和外耳道中分离出来,其繁殖力很强,在室温及37℃都能生长。一般情况下曲霉并不致病,但在组织损伤或发炎,机体抵抗力因慢性病(如支气管哮喘、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肺结核病、肺癌、肝炎、白血病、淋巴瘤等)或长期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而减弱的条件下,即较易感染致病。传播方式除直接进入皮肤、粘膜外,也常由呼吸道进入鼻旁窦、支气管和肺,或侵入血循环后播散至其他组织。由于病原菌易侵入外耳道,故耳曲霉病多见。曲霉病大多为继发性。有些曲霉可引起过敏性疾患如哮喘、过敏性鼻炎等。黄曲霉及寄生曲霉可产生黄曲霉毒素,与恶性肿瘤(特别是肝癌)的发生可能有密切关系。

【临床表现】

本病以中年男性多见,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

(一)呼吸系统曲霉病 见"肺曲霉病".

(二)消化系统曲霉病 以肝脏受累为多见,可达20%,其次是小肠、胃、食道、舌和胰腺。曾见1例伴发肺炎的心脏病患者,尸检发现曲霉性食道炎蔓延至胃贲门,粘膜上有多处破溃,引起急性肠胃溃疡、急性胃扩张和上消化道出血而死亡。

(三)心血管系统曲霉病 通过血循环或直接蔓延而累及心内膜、心肌或心包,引起化脓、坏死或肉芽肿病变。曲霉常见侵犯中小动脉,引起血管壁坏死或血栓,但很少侵犯大血管。

(四)泌尿生殖系统曲霉病 以肾为主,可达40%,有时前列腺亦可受累。生殖器曲霉病两性均可发生,但较少见,曾报告由熏烟色曲霉引起的阴道炎,主要症状为白带增多。

(五)中枢神经系统曲霉病 较少见,大脑曲霉病可由眼或邻近组织如耳、鼻、鼻窦等直接蔓延,或通过肺原发灶经血循环而引起,多形成脑脓肿,临床表现如颅内占位性病变。

(六)皮肤粘膜曲霉病 大面积烧伤患者,尤其是深Ⅱ°~Ⅲ°的患者,由于血浆大量渗出,有利于曲霉的生长,较易发生曲霉的继发感染,严重者可引起曲霉性败血症。在刚愈合的新生皮肤上,有时也可有广泛而密集的曲霉生长,灰绿色菌丝可高达1~2mm,有如面包上长霉样。

原发性皮肤曲霉病可有1至几个、甚至许多结节。

皮肤曲霉病还可继发于原有皮损上,引起溃疡和坏死。如累及指甲板,其表现类似甲癣,指、趾甲变成黄绿色,厚而脆,末端发生碎裂,偶可发生甲沟炎。曲霉败血症患者的皮损常表现为皮下脓肿,真皮内蜂窝织炎或脓疱。

(七)外耳道曲霉病 耳曲霉病是曲霉病中最常见的一种,1953年我国即有耳曲霉病的报告,在耳癣中曲霉引起者约占80%,大都为继发性,原发性者仅占少数。曲霉刺激外耳道皮肤,产生炎性反应和鳞屑,耵聍增多;耵聍成管状或膜状,可阻塞耳道而致听力减退。自觉症状有痒或胀满感。如有继发感染,则有疼痛感。将耵聍除去后,其下皮肤充血潮红,增厚或呈革样硬化,间或糜烂化脓。如病变累及鼓膜,可见鼓膜充血,如鼓膜穿孔,则曲霉侵入中耳引起中耳炎。

(八)鼻窦曲霉病 曲霉可由鼻腔进入鼻窦,因此鼻窦曲霉感染也较常见。多数发生在鼻窦炎的基础上,属腐生性,但以后可发展为寄生性,引起化脓、坏死或肉芽肿,其中多数为非侵蚀性。曲霉在鼻窦内大量生长繁殖,可阻塞窦腔,引起鼻塞,局部酸胀以致头痛等症状,窦腔穿刺可得暗褐色稠腻物质。少数严重感染者,日久可演变为侵蚀性,除上述症状加剧外,病变可侵及眼眶、鼻腔或面颊部,并破坏骨质。X线摄片可发现额窦、上颌窦等被破坏,拟似肿瘤。此时常可有绿色粘性脓液排出,镜检可发现大量曲霉,培养多为烟曲霉、黄曲霉或黑曲霉等。

(九)眼曲霉病 以角膜损害为最常见,表现为深浸润溃疡或表浅结节。主要由外伤引起,患者常先有植物枝叶擦伤史或异物入眼史。稻谷等弹伤史尤为重要,农民在脱粒时带有曲霉的谷粒可飞至角膜上,或角膜被谷粒擦伤后继发曲霉感染。本院眼科学教研室曾统计322例真菌性角膜溃疡,其中约60%由曲霉属引起,内烟曲霉占半数以上,其次为黄曲霉。角膜可发生深浸润溃疡或表浅结节,溃疡色泽有乳白、灰白及黄白色3种;溃疡表面可有粗糙,隆起或干燥感,溃疡边界较清楚或毛糙,有时边缘隆起或有分界沟或卫星灶。基质浸润可位于浅层或深层,或有脓肿形成。约60%伴有前房积脓。主要症状为局部疼痛、怕光、流泪等角膜刺激症状,一般较轻。检查可见睫状充血,如不及时治疗,可致失明。眼睑炎、泪囊炎或脉络膜炎,甚至眼球脓肿均可发生,表现为眼球突出,亦可造成失明。曲霉也可由鼻腔或鼻旁窦侵袭眼眶,产生肉芽肿,压迫眼球使向外突出,活动受限,以致视力逐渐减退,终至失明。X线摄片可发现颞骨、眶壁或颅骨等被破坏,此时常有绿色粘性脓液排出,含有大量曲霉。病灶可逐渐扩大,并可累及神经、脑膜及脑组织形成肉芽肿,在其中可见分支狭长的菌丝及异物巨细胞。

(十)曲霉败血症 多继发于肺曲霉病,主要发生于何杰金病的晚期或心脏手术后,常产生多发性脓肿或肉芽肿,通过血行播散而累及全身各组织和器官。

本文地址:https://www.39baobao.com/show/36_10109.html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

以下为关联文档:

[感染与传染病学]淋巴丝虫病【概述】 淋巴丝虫病(1ymphaJicfilaniasis)系由班氏吴策线虫、马来布鲁线虫和帝汶布鲁线虫寄生于淋巴组织所致的疾病。临床早期主要表现为淋巴管炎和淋巴结炎,晚期则出现淋巴管...

[感染与传染病学]轮状病毒性肠炎【概述】 轮状病毒(rotirus)性肠炎主要发生在婴幼儿,常由A组轮状病毒引起,发病高峰在秋季,故名“婴儿秋季腹泻”。B组轮状病毒可引起成人腹泻,首先在中国报道。 【诊断】 主要依赖...

[感染与传染病学]流行性腮腺炎【概述】 流行性腮腺炎(epidemic parotitis,mumps,简称腮腺炎或流腮)是儿童和青少年中常见的呼吸道传染病,成人中也有发病。本病由腮腺炎病病毒所引起,该病毒主要侵犯腮腺,但也可侵...

[感染与传染病学]流感杆菌脑膜炎【概述】 流感杆菌脑膜炎绝大部分(95%)由B组流感杆菌引起,80%~90%病例发生在3个月~3岁,高峰易感年龄是7~12个月,占70%。5岁以后由于体内抗体增高,很少发病。发病率随着年龄增长而减少,主要...

[感染与传染病学]流行性斑疹伤寒【概述】 流行性斑疹伤寒(epidemic typhus),又称虱传斑疹伤寒(louse-borne typhus)或“典型斑疹伤寒”,是普氏立克次体(Rickettsia prowa zekii)通过体虱传播的急性传染病;其临床特点...

[感染与传染病学]流行性乙型脑炎【概述】 流行性乙型脑炎(以下简称乙脑)的病原体1934年在日本发现,故名日本乙型脑炎,1939年我国也分离到乙脑病毒,解放后进行了大量调查研究工作,改名为流行性乙型脑炎。本病主要...

[感染与传染病学]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概述】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epidemic cerebrospinal meningitis)是由脑膜炎双球菌引起的化脓性脑膜炎。致病菌由鼻咽部侵入血循环,形成败血症,最后局限于脑膜及脊髓膜,形成化脓性...

[感染与传染病学]链球菌感染【概述】 链球菌(streptococcus)为一种球形或卵圆形革兰阳性球菌,多呈兼性厌氧,某些呈专性厌氧。链球菌属包括30余种链球菌,某些菌早已知对人类致病,如A组、B组链球菌和肺炎链球菌...

[感染与传染病学]流感杆菌感染【概述】 流感杆菌(Himophilus influenzae)是人类上呼吸道的正常菌群,以往一直被误认为是流行性感冒的病原菌,但实际致病范围极广,除引起呼吸道病变外,尚可引起脑膜炎、败血症、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