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三九宝宝网 → 宝宝百科 → 健康成长 → 正文

感染与传染病学 兔热病

更新:12-18 整理:39baobao.com
字体:

[[感染与传染病学]淋巴细胞脉络丛脑膜炎]【概述】 淋巴细胞脉络丛脑膜炎(lymphocytic choriomeningitis,LCM)系LCM病毒所致的急性传染病。本病的临床经过可有流行性感冒样症状至脑膜炎、脑炎等程度不等的表现。病程具...+阅读

【概述】

兔热病(rabbit fever或tularemia)是土拉杆菌(Francisella tularensis)所致的急性传染病,其临床症状因不同类型而异,主要有发热、皮肤溃疡、局部淋巴结肿大、呼吸道症状、眼结膜充血和溃疡及毒血症等。国内西藏、青海、内蒙古、黑龙江、山东等地均证明有本病存在。

【病因】

病原为土拉杆菌,乃一多形、微小的革兰阴性球杆菌,无芽胞和动力,在组织内可见到菌体外有荚膜。该菌在一般培养基上不易生长。与布鲁菌相似,本菌对热和普通化学消毒剂均很敏感,对低温的耐受性则较强,在4℃水和潮湿土壤中能保存活力及毒力4个月以上。该菌具有内毒素,对一般实验动物均具有致病力,依据对家兔的不同毒力和分解甘油的性能,可分为欧亚变种和美洲变种。国内各地所获菌株均属欧亚变种。

本菌具有多糖抗原、细胞壁及包膜抗原、蛋白抗原等三种抗原。多糖抗原引起速发型变态反应,而细胞壁及包膜抗原有免疫性及内毒素作用。蛋白抗原则引起迟发反应。

【流行特征】

(一)传染源 本病是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自然界带菌的动物很多,约百余种,但绝大多数地区的主要传染源是野兔,其次是鼠类和羊。人传人则未见报道。

(二)传播途径 ①直接接触。狩猎野兔、剥皮割肉,或接触病死动物的血、肉、排泄物,病菌通过皮肤、粘膜、结膜而侵入人体。②吸血昆虫叮咬,或昆虫压碎后体液沾染皮肤及粘膜而受染。作为媒介的吸血昆虫有蜱(主要为矩头蜱)、蚊(伊蚊)、蚋、斑虻、家蝇等。③吃了未煮熟的含菌兔肉或为鼠粪污染的食物和饮水而受染。④病鼠的排泄物使草垛带菌,农民打谷、簸扬、运送干草引起尘土飞扬而病菌吸入或自眼结膜及皮肤创口侵入。

(三)易感人群 男性成人的发病率较高(约占总数的2/3)。猎民、屠宰工人、肉类皮毛加工厂工人、农民、牧民、实验室工作人员等因接触机会较多,故发病率也高。一次得病有持久的免疫力,偶见再感染者。流行区的隐性感染者较多,血清免疫学或皮内试验证明,感染率平均为10%。

【发病机制】

病原菌自皮肤破损处(或其他途径)侵入人体后,即循淋巴管侵入附近淋巴结,并引起炎症。细菌虽可被吞噬细胞吞噬,但不一定被杀灭,且可从淋巴结中逸出,进入血液循环而引起菌血症,并侵入全身脏器,其中肝、脾、深部淋巴结、骨髓等网状内皮系统摄菌尤多。

肝、脾与淋巴结(继发性)中有结核性肉芽肿,具一定特征性。肉芽肿无出血,是与鼠疫区别的重要标志。

病原菌由呼吸道吸入后,可被肺泡内的巨噬细胞所吞噬,若在肺泡内不被消灭,则病原菌繁殖,周围可出现炎症反应,伴肺泡壁坏死,纵隔淋巴结常肿大。肉眼可见散在的斑片状支气管肺炎,某些可相互融合。肺内结核样肉芽肿的形成较其他部位为少。

【临床表现】

潜伏期1~10日,一般为3~4日。起病大多急骤,高热可达39~40℃以上,伴寒战及毒血症症状如头痛、肌肉酸痛、出汗、明显乏力等。热型多呈持续型,少数呈弛张或间歇型,未治疗者热程可持续1~3周,甚至可迁延数月,恢复期遥长。由于入侵途径较多和受侵脏器轻重不一,故临床表现呈多样化。

(一)溃疡腺型和腺型 前者多见,约占75%~85%,后者较少。该二型见于因节肢动物叮咬或处理染菌动物皮毛而得病者。病原菌侵入后1~2天,局部皮肤出现丘疹,继而化脓、坏死,中心脱落而形成溃疡,边缘隆起有硬结感;周围红肿不著,伴一定程度的疼痛,有时覆以黑痂。腺型患者仅出现上述淋巴结的病变,而无皮肤损害。

(二)肺型 表现为上呼吸道卡他症状,咳嗽少痰,胸骨后感钝痛,咯血少见。肺部仅可闻及少许干性罗音。X线示支气管肺炎,偶见肺脓肿、肺坏疽或空洞形成,肺门淋巴结每有肿大。胸膜常受累,渗出液以单核细胞为主,轻症患者的病程可长达1个月以上,重症患者可伴严重毒血症、感染性休克及呼吸困难等。

(三)胃肠型 病菌由小肠进入体内,临床表现为腹部阵发性钝痛,伴呕吐和腹泻,偶可引起腹膜炎、呕血、黑粪等。肠系膜淋巴结每有肿大,并具压痛。本型毒血症症状每也较著。

(四)伤寒型或中毒型 可能为大量毒力较强的菌株侵入人体而引起,一般无局部病灶或淋巴结明显肿大。起病急,体温迅速升达40℃以上,伴寒战、剧烈头痛、肌肉及关节显著疼痛,以及大汗、呕吐等。热常呈马鞍形,热程10~15日。肝脾多肿大,偶有皮疹。30%~80%患者继发肺炎,偶可并发脑膜炎、骨髓炎、心包炎、心内膜炎、腹膜炎等。本型约占5%~15%。

(五)眼腺型 眼部受染后表现为眼结膜高度充血、流泪、怕光、疼痛、眼睑水肿等,并有脓性分泌物排出,一般为单侧。结膜上可见黄色小结节(肉芽)和坏死性小溃疡。角膜上可出现溃疡,继以疤痕形成,导致失明。附近淋巴结肿大或化脓,全身毒血症症状每较重,病程3周至3个月不等。本型约占1%~2%。

(六)咽腺型 病菌经口进入后被局限于咽部,扁桃体和周围组织水肿、充血,并有小溃疡形成,偶见灰白色坏死膜。咽部疼痛不著,颈及颌下淋巴结肿大,伴压痛,一般为单侧。溃疡也可出现于口腔硬腭上。

本文地址:https://www.39baobao.com/show/36_8581.html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

以下为关联文档:

[感染与传染病学]淋巴丝虫病【概述】 淋巴丝虫病(1ymphaJicfilaniasis)系由班氏吴策线虫、马来布鲁线虫和帝汶布鲁线虫寄生于淋巴组织所致的疾病。临床早期主要表现为淋巴管炎和淋巴结炎,晚期则出现淋巴管...

[感染与传染病学]轮状病毒性肠炎【概述】 轮状病毒(rotirus)性肠炎主要发生在婴幼儿,常由A组轮状病毒引起,发病高峰在秋季,故名“婴儿秋季腹泻”。B组轮状病毒可引起成人腹泻,首先在中国报道。 【诊断】 主要依赖...

[感染与传染病学]流行性腮腺炎【概述】 流行性腮腺炎(epidemic parotitis,mumps,简称腮腺炎或流腮)是儿童和青少年中常见的呼吸道传染病,成人中也有发病。本病由腮腺炎病病毒所引起,该病毒主要侵犯腮腺,但也可侵...

[感染与传染病学]流感杆菌脑膜炎【概述】 流感杆菌脑膜炎绝大部分(95%)由B组流感杆菌引起,80%~90%病例发生在3个月~3岁,高峰易感年龄是7~12个月,占70%。5岁以后由于体内抗体增高,很少发病。发病率随着年龄增长而减少,主要...

[感染与传染病学]流行性斑疹伤寒【概述】 流行性斑疹伤寒(epidemic typhus),又称虱传斑疹伤寒(louse-borne typhus)或“典型斑疹伤寒”,是普氏立克次体(Rickettsia prowa zekii)通过体虱传播的急性传染病;其临床特点...

[感染与传染病学]流行性乙型脑炎【概述】 流行性乙型脑炎(以下简称乙脑)的病原体1934年在日本发现,故名日本乙型脑炎,1939年我国也分离到乙脑病毒,解放后进行了大量调查研究工作,改名为流行性乙型脑炎。本病主要...

[感染与传染病学]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概述】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epidemic cerebrospinal meningitis)是由脑膜炎双球菌引起的化脓性脑膜炎。致病菌由鼻咽部侵入血循环,形成败血症,最后局限于脑膜及脊髓膜,形成化脓性...

[感染与传染病学]链球菌感染【概述】 链球菌(streptococcus)为一种球形或卵圆形革兰阳性球菌,多呈兼性厌氧,某些呈专性厌氧。链球菌属包括30余种链球菌,某些菌早已知对人类致病,如A组、B组链球菌和肺炎链球菌...

[感染与传染病学]流感杆菌感染【概述】 流感杆菌(Himophilus influenzae)是人类上呼吸道的正常菌群,以往一直被误认为是流行性感冒的病原菌,但实际致病范围极广,除引起呼吸道病变外,尚可引起脑膜炎、败血症、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