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三九宝宝网 → 宝宝百科 → 健康成长 → 正文

感染与传染病学 霍乱

更新:12-18 整理:39baobao.com
字体:

[[感染与传染病学]淋巴细胞脉络丛脑膜炎]【概述】 淋巴细胞脉络丛脑膜炎(lymphocytic choriomeningitis,LCM)系LCM病毒所致的急性传染病。本病的临床经过可有流行性感冒样症状至脑膜炎、脑炎等程度不等的表现。病程具...+阅读

【概述】

霍乱(cholera)是由霍乱弧菌所致的烈性肠道传染病,临床表现轻重不一,典型病例病情严重,有剧烈吐泻、脱水、微循环衰竭、代谢性酸中毒和急性肾功能衰竭等。治疗不及时常易死亡,属甲类传染病。过去将古典生物型(classical biotype)霍乱弧菌所致的感染称为霍乱,由爱尔托生物型(EI Tor biotype)所致者称副霍乱。鉴于霍乱弧菌的两个生物型在形态和血清学方面几乎一样,两种弧菌感染的临床表现和防治措施基本相同,因此,分别命名为霍乱和副霍乱并无必要,而统称为霍乱。世界第

五、六次大流行与古典生物型有关,第七次则由印尼地方流行的爱尔托生物型所致,延续至今未止。而1992年于印度及孟加拉等地流行的霍乱,已证实是新血清型所致,该菌定名为0139.现已波及巴基斯坦、斯里兰卡、泰国、尼泊尔、我国香港及欧美等地,似有形成第八次流行之势。

【诊断】

(一)诊断标准 具有下列之一者,可诊断为霍乱。

1.有腹泻症状,粪便培养霍乱弧菌阳性。

2.霍乱流行期间,在疫区内有典型的霍乱腹泻和呕吐症状,迅速出现严重脱水,循环衰竭和肌肉痉挛者。虽然粪便培养未发现霍乱弧菌,但并无奉承舞厅中查者。如有条件可作双份血清凝集素试验,滴度4倍上升者可诊断。

3.疫原检索中发现粪便培养阳性前5天内有腹泻症状者,可诊断为轻型霍乱。

(二)疑似诊断 具有以下之一者。

1.具有典型霍乱症状的病例,病原学检查尚未肯定前。

2.霍乱流行期间与霍乱患者有明确接触史,并发生泻吐症状,而无其他原因可查者。

疑似病人应进行隔离、消毒,作疑似霍乱的疫情报告,并每日作大便培养,若连续二次大便培养阴性,可作否定诊断,并作疫情订正报告。

典型霍乱的临床表现也可由非O-I群弧菌和产生肠毒素的大肠杆菌(ETEC)引起。前者多数病人的腹泻伴剧烈腹痛和发热;1/4的病人粪便呈血性。大肠杆菌引起的腹泻一般病程较短。两者与霍乱的鉴别有赖于病原学检查。霍乱应与各种细菌性食物中毒相鉴别,如金黄色葡萄球菌、变形杆菌、蜡样芽胞杆菌及副溶血如金黄色葡萄球菌、变形杆菌、蜡样芽胞杆菌及副溶血弧菌引起者,各种食物中毒起病急,同食者常集体发病,常先吐后泻,排便前有阵发性腹痛,粪便常为黄色水样,偶带脓血。部分的粪便呈洗肉水样或痢疾样,则需与细菌性痢疾鉴别,后者多伴腹痛和里急后重,粪便量少,呈脓血样。急性砷中毒以急性胃肠炎为主要表现,粪便为黄色或灰白水样,常带血,严重者尿量减少,甚至尿闭及循环衰竭等。检查粪便或呕吐物砷含量可明确诊断。

【治疗措施】

包括严格隔离、补液、抗菌及对症等。

(一)隔离 确诊及疑诊病例应分别隔离,彻底消毒排泄物。病人症状消除后,粪便连续两次培养阴性方可解除隔离。

(二)补液

1.静脉补液 通常选择与患者所失去的电解质浓度相似的541液,其每升含NaCl5g,NaHCO34g,KCl 1g,为防低血糖,常另加50%葡萄糖20ml,配制时可用0.9%NaCl 500ml,1.4%NaHCO3300ML,10%KCl 10ml,10%葡萄糖140ml比例配制。

各种液体的电解质含量以及患者粪便中所含电解质的量见表11-26.

表11-26 补液中电解质含量及其与粪便、血浆含量对比(浓度mmol/L)

钠 钾 氯化物 碱(碳酸氢盐) 葡萄糖 备 注

541液 134 13 99 48 每L含氯化钠5g,碳酸氢钠*4g、氯化钾1g

腹泻治疗液 118 13 83 48 44.8 每L含葡萄糖8g、氯化钠4g、醋酸钠6.5g、氯化钾1g

林格氏乳酸钠液 131 5 111 29 此液内尚有钙2mmol/L,用于早期快速补液时

2∶1盐水碱液 154 - 103 51 碱性液可用碳酸氢盐或乳酸盐

口服补液 93 21 80 30 11.2 每L含葡萄糖20g、氯化钠3.5g、碳酸氢钠2.5g、氯化钾1.5g

病人粪便成分 成人 135 15 100 45 每日粪便量≥50ml/kg

儿童 105 25 90 30

正常血浆含量 136 3.8 98 24

~148 ~5.0 ~106 ~32

*碳酸氢盐可用醋酸盐代替(比较稳定)

静脉输液的量与速度 依失水程度而定,24h的补液量依病情轻重而定,轻度失水者应以口服补液为主,若有呕吐无法口服者给予静脉补液3000~4000/天,初1~2小时宜快速,5~10ml/分钟;中度失水补液4000~8000ml/天,最初1~2小时快速滴入,至血压、脉搏复常后,乃减至5~10ml/分钟;重度失水需每日补8000~12000ml,以二条静脉管道,先以40~80ml/分钟,以后减至20~30ml/分钟直至休克纠正后减速,直至脱水纠正。

儿童患者的粪便含钠量较低而含钾量较高,失水较严重,病情发展较快,易发生低血糖昏迷、脑水肿和低血钾症,故应及时纠正失水和补充钾盐。轻者24小时补液量为100~150ml/kg,中、重型患儿24h静脉补液各为150~200ml/kg和200~250ml/kg,可用541液。婴幼儿可适当增加。最初15min内4岁以上儿童每分钟补液20~30ml,婴幼儿10ml/分钟。根据血浆比重计算,比重每升高0.001婴幼儿的补液量为每kg体重10ml,其总量的40%于30分钟内输入,余量于3~4小时输完。

碱性药物的补充使代谢性酸中毒迅速得到纠正也是治疗成功的重要条件。碳酸氢钠能迅速纠正酸中毒,乳酸盐和醋酸盐则于1~2小时内使酸中毒徐缓得到纠正。钾盐也需及时适当补充,可由静脉或口服给予。每1000ml静脉补液中含10~15mEq氯化钾,口服方中每1000ml水中含有醋酸钾、枸橼酸钾和碳酸氢钾各100g,成人每日3次,每次10ml,儿童适当减量。

2.口服补液 霍乱病人口服氯化钠溶液后不能吸收,但钾盐和碳酸盐可以吸收,对葡萄糖的吸收能力也无改变,且葡萄糖可促使氯化钠和水分的吸收。因此,对轻、中型病人可予口服补液,对重症病人先予以静脉补液,待休克纠正、情况改善后,再改为口服补液。口服补液配方较多,皆大同小异。补液加温后口服或经鼻饲管注入。在第一个6小时,成人口服液量为700ml/小时,儿童每小时15~25ml/kg,腹泻严重时入液量可适当增加。以后每6小时出液量的1.5倍计算。呕吐并非口服补液的禁忌,但呕吐物量应计算在液量中。碳酸氢盐可为柠檬酸盐代替,后者较为稳定,不易潮解,也有良好纠酸作用,且能促进钠离子在小肠的吸收。蔗糖代替葡萄糖也可获得满意的疗效,但蔗糖用量为葡萄糖的1倍。甘氨酸也能促进水和电解质的吸收,可加入口服补液中,每1000ml溶液含110mmol甘氨酸。经甘氨酸治疗的患者粪便量、腹泻天数及口服液用量均显著减少。

(三)抗菌治疗 抗菌药物控制病原菌后可缩短病程,减少腹泻次数。但仅作为液体疗法的辅助治疗。近年来已发现四环素的耐药菌株,但对多西环素(doxycycline)仍敏感。目前常用药物:复方新诺明,每片含甲氧苄啶(TMP)80mg,磺胺甲噁唑(SMZ)40mg,成人每次2片,每天2次。小儿30mg/kg,分2次口服。多西环素成人每次200mg,每天2次,小儿每日6mg/kg分2次口服。诺佛沙星(norfloxacin)成人每次200mg,每日3次或环丙沙星(ciprofloxacin)成人每次250~500mg,每日2次口服。以上药物任选一种,连服3日。不能口服者可应用氨苄西林肌肉或静脉注射。

(四)对症治疗考试大

1.纠正酸中毒 重型患者在输注541溶液的基础上尚需根据CO2结合力情况,应用5%碳酸氢钠酌情纠酸。

2.纠正低血钾 补液过程中出现低血钾者应静脉滴入氯化钾,浓度一般不宜超过0.3%.轻度低血钾者可口服补钾。

3.纠正休克和心力衰竭 少数患者经补液后血容量基本恢复,皮肤粘膜脱水表现已逐渐消失,但血压未复常者,可用地塞米松20~40mg或氢化可的松100~300mg,静脉滴注,并可加用血管活性药物多巴胺和阿拉明静脉滴注。如出现心衰、肺水肿,则应暂停或减慢输液速度,应用西地兰0.4mg或毒毛旋花子苷K0.25mg加葡萄糖20ml,缓慢静脉注射。必要时应用速尿20~40mg静脉注射,亦可应用度冷丁50mg肌注镇静。

4.抗肠毒素治疗 目前认为氯丙嗪对小肠上皮细胞的腺苷环化酶有抑制作用,临床应用能减轻腹泻,可应用1~2mg/kg口服或肌注。黄连素亦有抑制肠毒素和具有抗菌作用,成人每次0.3g,每日3次口服。小儿50mg/kg,分3次口服。

本文地址:https://www.39baobao.com/show/36_9866.html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

以下为关联文档:

[感染与传染病学]淋巴丝虫病【概述】 淋巴丝虫病(1ymphaJicfilaniasis)系由班氏吴策线虫、马来布鲁线虫和帝汶布鲁线虫寄生于淋巴组织所致的疾病。临床早期主要表现为淋巴管炎和淋巴结炎,晚期则出现淋巴管...

[感染与传染病学]轮状病毒性肠炎【概述】 轮状病毒(rotirus)性肠炎主要发生在婴幼儿,常由A组轮状病毒引起,发病高峰在秋季,故名“婴儿秋季腹泻”。B组轮状病毒可引起成人腹泻,首先在中国报道。 【诊断】 主要依赖...

[感染与传染病学]流行性腮腺炎【概述】 流行性腮腺炎(epidemic parotitis,mumps,简称腮腺炎或流腮)是儿童和青少年中常见的呼吸道传染病,成人中也有发病。本病由腮腺炎病病毒所引起,该病毒主要侵犯腮腺,但也可侵...

[感染与传染病学]流感杆菌脑膜炎【概述】 流感杆菌脑膜炎绝大部分(95%)由B组流感杆菌引起,80%~90%病例发生在3个月~3岁,高峰易感年龄是7~12个月,占70%。5岁以后由于体内抗体增高,很少发病。发病率随着年龄增长而减少,主要...

[感染与传染病学]流行性斑疹伤寒【概述】 流行性斑疹伤寒(epidemic typhus),又称虱传斑疹伤寒(louse-borne typhus)或“典型斑疹伤寒”,是普氏立克次体(Rickettsia prowa zekii)通过体虱传播的急性传染病;其临床特点...

[感染与传染病学]流行性乙型脑炎【概述】 流行性乙型脑炎(以下简称乙脑)的病原体1934年在日本发现,故名日本乙型脑炎,1939年我国也分离到乙脑病毒,解放后进行了大量调查研究工作,改名为流行性乙型脑炎。本病主要...

[感染与传染病学]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概述】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epidemic cerebrospinal meningitis)是由脑膜炎双球菌引起的化脓性脑膜炎。致病菌由鼻咽部侵入血循环,形成败血症,最后局限于脑膜及脊髓膜,形成化脓性...

[感染与传染病学]链球菌感染【概述】 链球菌(streptococcus)为一种球形或卵圆形革兰阳性球菌,多呈兼性厌氧,某些呈专性厌氧。链球菌属包括30余种链球菌,某些菌早已知对人类致病,如A组、B组链球菌和肺炎链球菌...

[感染与传染病学]流感杆菌感染【概述】 流感杆菌(Himophilus influenzae)是人类上呼吸道的正常菌群,以往一直被误认为是流行性感冒的病原菌,但实际致病范围极广,除引起呼吸道病变外,尚可引起脑膜炎、败血症、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