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三九宝宝网 → 新生儿知识 → 婴幼儿 → 正文

如何在科学活动树立辩证、思考、探索的科学精神

更新:03-16 整理:39baobao.com
字体:

[下半年中班《科学》科目计划]《科学》科目的开展是为了培养幼儿进一步了解周围事物,发展幼儿的观察力和欣赏力,从而了解事物的特点,并知其用途,能激发幼儿兴趣和求知欲。 本班幼儿已懂得一些浅显的科学常识,...+阅读

苏州市吴中区东山实验小学幼儿园 袁玲飞,摘要:幼儿园的科学活动分为认知性的科学和操作性的科学两大部分内容,这两部分内容都可以融合科学教育的新思维,多多运用生活中的东西来观察、思考和探索。运用策略,使得孩子能够在活动中主动的思考和实践。

关键字:科学活动 思考 探索 主观能动性

幼儿园教育是中国教育体系上很重要的一部分,而幼儿园的科学教育,也是幼儿园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作为一个一线的幼儿教师,在幼儿园的科学教育方面,结合当下幼儿园科学教育的现状,我也有一些自己的经验和反思。

当下的幼儿园科学教育往往是立足于一个比较细化的点而展开的,课程效果的指向性比较高。但是却忽略了一个孩子自己主动探索和思考的过程,这就需要一个新的思维理念来优化一下它。

幼儿园科学教育的内容主要分为认知性的和操作性的两大类。每一类都有它不同的特点,这就势必要分别研究不同的策略来探究。那下面我先具体从幼儿园科学教育的两大类内容开始说起吧。

科学教育的内容

认知性自然科学

在现在的幼儿园课程中,提到科学活动,相信大家第一想到的就是操作性的科学活动。其实认知性的自然科学在科学领域中也占有着相当大的比重,是非常值得我们重视的。在认知性的科学活动中,也包括着很多的内容,有观察类的《春天来了》、《种子藏在哪里》等有关于季节的;还有社会经验类的《工具用处大》、《各种各样的服装》等。

认知类的科学活动是孩子们观察世界、探索世界桥梁,如果运用的好,孩子便能在自己成长的道路上累积起宝贵的经验。

操作性的科学

操作性的科学活动接触和观摩的机会有很多,像一些大型的公开课活动,只要是科学领域的,相信操作性的课是占绝大多数的。这也是由于课的性质决定的,相对于科学活动来说,如果有人观摩,那也确实是操作中发现有关经验的课程更加的精彩。

在操作性的科学活动中,孩子们能从自己的思考和操作中来探索这个世界,发现这个世界的奇妙,如地球上有重力,有摩擦力,东西在液体中有沉浮现象等等。这些虽然是粗浅的知识,但是对于幼儿园年龄段的孩子来说,是神奇的。

科学教育的新思维 , 注意激发孩子在科学活动中的主观能动性

那么到底应该如何在这两类科学活动中让孩子们主动的去思考探索呢,这就需要我们老师先转换一下理念,需要一些科学教育的新思维。

1)观察类科学可以走进自然,实质的观察和体验

幼儿园的集体科学活动,大多是集中在活动室里面的。大自然是孩子们要观察和探索的本体,既然如此,何不把 课堂 置于 本体 之中呢。带孩子到户外去观察发现,比在教室里集体教学要生动、有趣和有效。

举一个例子来说,大班有一节科学活动是《种子藏在哪里了》。我曾经听过一节公开展示活动,是在教室里以集体活动的形式进行的。老师为了给孩子们营造更为直观和丰富的感知体验,费尽心思弄了很多很多的秋天的瓜果蔬菜,让孩子们通过切一切,看一看,找一找的方式来找出种子在哪里,完成记录表,最后讲评和小结。这是我们传统常规形式的科学活动的上法,利于老师掌控课堂,方便孩子们交流和小结,最后得到提升。

对于这样的一节活动,在现代教育的理念下,我持有一种不同的看法。现代教育理念,老师要做

孩子们的支持者和追随者,那是一种以孩子为前提的理念。应该是一种置于这个环境下,他们发现了什么,得到了什么经验,最后才是一个他们经验的小结。简单一点来说,老师千辛万苦为孩子们准备了各种各样的水果蔬菜,准备刀具,设计记录表等等操作都是为了 想让孩子从操作中来发现什么 而定的。倘若换一种方式,秋天到了,带着孩子们来到大自然,来到农田(幼儿园的话,种植园会更加实际一些),大家一起来找一找,刨一刨,看看你发现的种子是什么,在哪里。这样孩子们接触到的是更为真实、更为原生态,不加任何加工挑拣而成的 一手 材料。这样的 一手 材料对孩子们来说有更多的好处,他们能看到土豆是长在地里,需要刨出来,土豆连着茎,顺着茎刨能找到土豆,一颗土豆秧下面会结大大小小好几个土豆;葵花籽整齐的排在向日葵的花心,向日葵的花盘盛开以后,不是一直朝着太阳的方向盛开的;再比如他们会发现,秋天是一个过程,每一株植物都有它的生长期,有的种子在初秋还没成熟,现在熟了;或者这几颗植物的种子成熟了,那几颗还没有 。这些附加的经验,可能在这节活动中并没有加以强化,但是确实孩子们童年中的珍贵经验,更是一种经验的累加。

2)操作类科学应培养其灵活性,避免把目标定的过于死板

科学活动更应该重视孩子的思考、探索过程。当前幼儿园操作型的科学活动几乎都是老师提前准备好材料,告诉孩子们怎么操作,然后让孩子们从操作中说一说自己发现了什么,获得了什么经验。但是这样就忽略了孩子自己思考探索的一个过程。

说的再具体一些,每一个发现的背后,都会经历这三个过程,我称之为探索三部曲:定下目标(提出假设) 寻找材料,设计实验方法 验证猜想。现在老师提供了材料,告诉孩子:我们来试一试,这几种材料操作的结果会有什么不同呢?很明显,孩子们只做到了最后一步:验证假设。然而,我们的需要培养的孩子,当然不是一个只会验证的孩子,来需要一个会猜想会假设、会想办法验证自己猜想的孩子。要知道,我们人类历史上每一位伟大的科学家,无一不是发现问题,然后思考、设计实验来探索验证的,可见,这个过程是多么重要。

就以一节科学活动《滚纸筒》为例。老师为孩子们准备好了高度、长度固定的斜坡,以及三种不同粗细的纸筒。告诉孩子们:你们去试一试,这三个纸筒从斜坡上滚下来的速度有什么不同,那孩子通过自己的操作就会发现,纸筒越粗滚的越慢。老师原先的想法当然很好,让孩子使用高度、长度固定的斜坡可以固定定量,只改变纸筒的粗细来精确的得出结论。虽然说这样一节科学活动的指向性很高,但是无疑剥夺了孩子们自己探索的能力。老师帮忙排除了他们探索过程中的一切 障碍 ,比如斜坡的高度,斜面材料的粗糙、光滑程度等等。

但其实放宽这里面的要求,不要把材料规定的过于死板,能有效的激活孩子的灵活思考、应变能力,大程度的发挥孩子的主观能动性。如果这节活动中,只给孩子们准备粗细不同的纸筒,让孩子们自己去选择地方试一试,比一比,哪一种纸筒滚得快。当孩子们选好纸筒和同伴斜坡滚动比赛的时候,发现自己输了,便会去思考:我为什么会输,我要怎么样才会赢,要怎么样才能让纸筒滚的快一点呢?这就是孩子自己发现问题的所在了。紧接着是一个假设的环节,比如:我把斜坡竖的高一点,或者我找光滑一点的材料行不行呢?有了猜想就会付诸行动,这时的孩子是极大的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只要有老师的许可,他们

便能依据他们的猜测去找身边的材料进行实践。比如,过去把斜坡竖的高一点,想办法把斜面弄的光滑一点等等。这个过程就是孩子探索三部曲中的第二环节,寻找材料,设计实验方法。设计好了实验的方法,接下来就是验证了。孩子们通过自己的实践,得出的结论是否符合自己的猜想,如何符合,那便是一次成功的实验;如果不符合,那也是一次宝贵的经验。老师只需要给孩子们树立一个观念:失败了也没有关系,历史上的科学家发明东西、发现真理也是要失败很多次的,这很正常。老师最后再把孩子们得出的经验汇总,便是孩子们自己得到的东西了。那这里的东西就多了,比如说:起先在一样的斜坡上的时候,细的纸筒赢了。这里就可以先归纳出一个结论:条件一样的时候,细纸筒滚的快。接着,自己为了赢,把斜坡抬高了,发现粗纸筒果然滚得快了,这又是一条结论:斜坡陡的比斜坡缓的滚的快;为了让他滚的再快一点,索性把斜坡竖着了,但是纸筒不滚了,直接掉下来了,这又是一个结论,斜坡竖着放,就不能滚了 等等,孩子们自己得出的结论,比先前老师规定好的要多,而且要更加的珍贵,因为这是他们自己思考探索发现的。

当然一个班级不可能每一个孩子在探索中经历的过程是一样的,思考是一样的,设计的实验、找的材料也是一样的,这不现实。所以,一节活动下来,肯定会有小朋友有没有实验过的部分。比如说这个小朋友今天往斜坡的陡缓方向去考虑的,那个孩子则是往斜坡材料的粗细光滑方向去考虑的。两种实验结果都在课堂中呈现,但是自己却没有去试过另外一种。这时候正是他们跃跃欲试的时候,可是课堂的时间有限,该怎么办呢?这就是学习性区域发挥作用的好时候了。把它们放在区域中,即能满足于孩子们各个方向探索的欲望,又不用拖着集体一起去,有兴趣的孩子参加就行了。如果说,在区域中的实验结果和我们课堂上得出的结论不一致,发现问题了,这也是一个好现象,是一种批判的科学精神,可以鼓励这位有兴趣的孩子设计不同的实验来验证。

3)重视学习性区域的建设

学习型区域的建设在孩子的自主发展中也有着很重要的地位,学习性区域是课堂的延伸,是孩子们自由思考、探索和实践的地方。它的特性使得它可以照顾到不同发展层次的孩子,让孩子根据自己的需要来使用里面的材料。老师在指导孩子们玩区域的时候,我觉得应该注意一下这三个方面:

1、要更重视幼儿的学习体验,而不强求达到某一知识技能目标。

2、更重视个别化的启发与引导,而不是集体的讲解和讨论。

3、更重视心理环境的创设,而不是直接的指导。

4)在孩子的思考、探索发现中寻找新的内容

教材中的内容不多,几届孩子带下来始终都是这么一些。但是孩子们在生活中的发现可不止这么一些。我们完全可以做个有心人,把孩子们平时发现的、提问的、争论的点点滴滴整理为一节活动。例如孩子们在科学区争论:明明是两个一模一样的玩具,为什么在自制天平上称是一高一低的等等。这么有趣的争论,放到集体活动上,大家一起思考猜想为什么会这样,大家一起设计实验来验证,最后得出的结论也不失为一种班级的财富。

三、 教师理解科学内涵,培养 科学精神的重要性

科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一种正确认识的知识体系,同时也是人们探索世界、获取知识的过程,还是一种看待世界的方法来态度。科学的本质在于探究,科学态度的核心精神也在于探究精神,而科学知识正是科学探究的结果。

科学活动对于我们幼儿园老师来说,需要全面理解科学的内涵,这关系到我们相应的教育行为。老师对科学的理解如果只是局限于科学知识的话,那么在活动中反映出的很有可能只是强调科学知识。反观一个老师理解了科学内涵,则会将孩子的科学知识获取和他们的科学探究过程结合起来,并且还会在教学中有意识的激发幼儿的科学态度。

参考文献:

1 张俊 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指南 2009.12月第二版

2 3 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

本文地址:https://www.39baobao.com/show/6_19803.html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

以下为关联文档:

激发中班幼儿科学探究兴趣的有效性策略——运用“教学一、问题的提出:幼儿园的科学活动是帮助幼儿认识周围世界,丰富社会经验,在促进幼儿发展中,激发幼儿学习、探索自然等的兴趣和求知欲,培养幼儿运用多种感官,动手动脑创造力的重要途...

注重幼儿识字材料的趣味性——读《浅谈幼儿科学认字教三岁幼儿是整体模式识别和自然记忆能力最强的时期,抓住这一时期对幼儿进行科学认字教育是促进幼儿潜能早期开发的积极举措。为幼儿创造良好的识字环境,让孩子对识字感兴趣,时时...

大班科学《报纸大力士》第二次研讨反思一、操作材料投放目的明确 在第一次活动研讨后,我及时地进行了修改,对于活动中材料的投放对于不同环节、有不同操作目的的地方投放了不同的材料。 在第一个环节中让孩子们探索...

大班科学《认识球体、圆柱体》活动名称:《认识球体、圆柱体》 领域:科学、艺术 执教班级:大班 执教人:孟爽 活动目标:1.萌发探索几何形体的兴趣。2.能用观察比较的方法区分球体和圆柱体。3.认识球体、圆柱体...

为宝宝驱蚊也需讲科学蚊香是夏天驱避蚊虫必不可少的,它主要的成分是种低毒性农药,安全性已经通过了国家有关管理部门的鉴定和检测,因此,只要选用正规合格产品,并且使用方法得当,一般不会对宝宝的健康造...

如何全面科学的提高孩子智商 一、胎教刺激发育 胎儿在3个月左右就有了感觉,当母亲抚摸腹壁时,胎儿会用脚踢作为回应。到4个月时胎儿对外界的声音有所感知,凡是能透过母体的声音,胎儿都可以感受到,这是因为人...

如何回答孩子的科学问题家长必然遇到的难题 3岁以后,是孩子们积极探索周围世界的时期,他们提出的许多问题,让家长难以招架。有的家长担心问题的答案太难而无法回答,有的家长自己也说不明白、不能给孩子...

科学课《小熊的冬天商店》有感这是一堂科学课,林老师的目标是需要孩子们按物品的名称、颜色分组,归并,并让孩子们能初步辨别做事的合理顺序。要把一堂科学活动上好,还需要老师自身的逻辑思维强,才能把你想要表...

落实《纲要》精神,开展科学认读“-----------------------------”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第一次明确地把幼儿的早期阅读方面的要求纳入语言教育的目标体系,提出要“培养幼儿对生活中常见的简单标记和...